【文:陳志樺;圖:香港電台】

印象中,中學的體育老師,都很健碩、陽光,運動場上無所不能。那些年的體育課,我最害怕的是單槓,掛在上面搖搖欲墜、千均一髮,而體育老師總會伸出神奇之手,不慌不忙扶我一把,很有安全感。曾幾何時,電視年代盛行不少日本的運動劇集,有很多超級秘技:皮球能轉彎再轉彎、泳者飛出水面等等……「奸爸爹」努力再努力,如同善咒,天天到長樓梯鴨仔跳苦練,終能達標。無論如何都非常勵志,也令年青人對體育運動充滿憧憬。

更經典是運動員成功背後,總有位嚴謹的「魔鬼教練」全情投入,明燈引路的故事都令人感動。現實中,認識兩位卓越的體育老師,余志恒老師和馬嘉俊老師。他們任教的中學坐落在屋邨之內,學生多來自基層,或多或少帶著某種挫敗感;又怯於表現自己,容易埋沒了天分。然而,在老師悉心裁培下,學校的手球隊和藍球隊,在學界成績出眾,並成就出港隊精英。究竟,除了比別人加倍努力,老師有沒有秘技?

別人云亦云,世上從來沒有「輸在起跑線」這回事。

余Sir:「比賽不是為了贏……重要是建立自信,找到存在價值,從而把經驗帶回生活、學業……」老師總會在比賽後與學生檢討表現,亦分享人生。其實,今天社會的物質生活已比舊日好,但當下有些學生卻習慣被動、缺乏自信和方向。老師深明要做得好,首先要助他們重拾熱情和鬥志。

每一次比賽都是挑戰,是一節珍貴的人生課堂。競賽場上,老師希望能輔助學生在迷失之中再燃起心裡火焰,抓緊目標奮進——也許,大部份的青少年,並非沒目標沒理想,而是太容易放棄。無疑,運動及競賽有助成長期中的學生培養出堅韌和冷靜的「心理質素」,以面對雜亂紛陳的世界。體育老師的角色除身體力行幫學生強身健體,不知不覺間也成為了他們的人生導師。

作為全人發展,對學生身體和腦袋的滋養同樣重要,也相輔相成。今天部份家長期望把子女訓練到IQ188、就讀名校、學業彪炳,就贏得世界。參與運動、舞蹈、藝術等等,都只是人有我有,錦上添花,無甚「實用價值」;反而擔憂子女太專注運動而荒廢學業。其實學生身心得以平衡發展,往往能兩者兼顧,得心應首。

擁抱熱情、全情投入,就能做好一件事。

馬Sir:「打波、做人,態度最重要,落到場不夠積極,又畏首畏尾,就限制了自己的能力……」老師常言:落場不論輸贏,最重要是體現那份強大的決心。就算輸掉這一場,抹掉汗水和淚水,明天又迎接新挑戰。運動員的精神,只要肯「落場」,勇於面對挑戰,就值得尊重。

認識自己,就能發揮所長。作為教育工作者,最欣慰的就是見到學生的「成長」。

當然,「運動」從來不只是英雄的主場。體育能夠減壓、訓練耐力、提升創意,尤其在本地繁重的學習環境中,體育要兼顧普及與樂趣,讓所有學生都能參與並享受。老師有見及此,亦不忘引進新興運動:「躲避盤」、「旋風球」、「芬蘭木棋」等等——一些新興運動不一定體力較勁,靠技術與鬥智,更讓學生認識世界不同的運動文化,擴闊眼界。

網絡世代,年青人已慣於活在虛擬,忽視身體。寧作電腦前的孤島,不再走上球場,怕與「真」人互動。中學正是美好年華,運動場上能與團隊一起打拼,就知道合作和歸屬感,非常美麗。隊友之間學習默契、包容、信任,還有謙遜。臨門破網非一人之力,沒有個人主義,而是團隊的功勞。尤其,那位在場邊因材施教,鍛鍊你成材的體育老師,綻放滿意的笑容之時,這奇妙一課,必刻骨銘心。

*****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卓越教室》以紀錄片形式製作,介紹八組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的老師及其獲獎教案。節目逢星期日晚上8時於港台電台31播出;本集於3月7日播放。港台網站及流動應用程式RTHK Screen同步直播及提供重溫。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outstandingteachers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