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參與社會運動、帶著原住民鬥士「光環」的巴奈,擁有一把「台灣最有重量」、而又顯得像「慈母」般溫柔的歌聲;但這把歌聲,卻更能呈現出她音樂上的漂泊之感。在亂象紛呈的當下,巴奈並沒帶來一張所謂反映時代的新專輯,她反而回溯青春,將過去有關自己私密愛情心事之創作,重新包裝,以另一種方式,表達著她在受困中的掙扎。

專輯《愛,不到》以探戈為主體音樂類型,探戈的動靜有致、快慢錯落,尤其是它的欲進還退、一推一卸之特點,更能詮釋歌者內心的糾結、拉扯。整張編曲像場華麗的盛宴,蕭賀碩、李承宗、乃至有鄭各均(音速死馬、三牲獻藝)所參與的編曲、製作,令傳統結合了前衛的音樂意識(探戈電子樂),想法偏向大膽,或有時於演奏上顯得放任。如此將編曲的色彩加濃,具有「釋放」之感,也展現出那不止簡單地囿於情情愛愛之題材的企圖;這可延伸到對自我、兩性、甚至是人類發展、社會問題的探討,像專輯的重點曲《戰爭》,其具氣勢的Intro, 或烽煙下傷感吹奏的Outro,或整首頓挫波折的編曲,都帶給了我們更多畫面、想象,豐富了歌的內容、意涵。

而相對編曲的出彩,巴奈的Vocal無疑是較為弱了一點,她似乎於很多時候會被音樂所「吃住了」,發揮不到其聲音的優勢,有人還說她不適合探戈的風格。但我覺得這可能是製作人或巴奈有意為之:皆因在探戈裏頭,本是由男性引領女性,女性處在被動的地位,如巴奈的Vocal,它被音樂所帶領著,甚至是被支配著、或像是「附貼」上去般。這音樂的主導性、Vocal的「附屬」感,更能反映男女的權力之關係。而在《戰爭》中,她於後段的發力,像跟音樂在「較勁」,且反映了歌曲的主題——男生和女生的戰爭;她最後所唱的「好好待她」那句,音樂被「褪去」,也寓意其希望從這段感情或從男人中「掙脫」開來;但接著號聲的響起,又可以理解為歌者於慘烈的男女戰爭後,對「他」的情感、想念的延綿/延續。

學著看透孤單、愛情的《總要》,搭上具動感、活躍、速度比較快的Milonga舞曲節奏,再加上間奏那令人精神為之一振的提琴,如更體現出巴奈所希望獲得的灑脫之感;然而這灑脫並不是真的灑脫,歌者心底內似乎仍然有雜念,所以編曲中混入的電子聲嚮,或是單簧管較低沉地「迴旋」,也許在暗示了她的困惑未能被完全消解。重新改編的《怪自己太特別》,於其Intro一響起,我就像被吸了進去;它的主歌換上大提琴伴奏,特意造成一種聽覺上的落差,也使到大家可更貼近著歌者,或深入到巴奈的內心角落般;接著是「怪自己太特別」的那段,節拍突然地改變,也突出或配合了巴奈所唱到的「太特別」;這首編曲較為地複雜,拍子變換了多次,後段在典雅的間奏後,走向了失序之狀態,正如歌詞寫到的:「讓心事混亂糾結」。

巴奈新專輯的探戈音樂是濃情、熱情的,可加進去的電子聲嚮卻顯得冰冷,兩相碰撞,始終「熱」蓋過了冷感、餘情仍然未了,儘管相隔多年,思念像一把火般還是在歌者的心底內燒著。當然這熱情佔主導的表達方式,仍是有例外,《那一夜在曼哈頓》是全張唱片中,最突出電子聲嚮部分的一首作品。歌曲背景是「在1998年的時候,巴奈與七年前已相識的外籍男子重逢,愛情一度越過太平洋」,但最後二人應該也難以去繼續;而於音樂的表現上,有點迷幻的感覺,像把這場相遇,變為了一場讓人恍惚的夢境,美好的、難忘的,冷調下,情感卻在翻波湧浪。

九分多鐘長的《再見》,掀起了專輯最後的高潮。此曲由巴奈之清唱起行,慢慢地有更多樂器被加入進來;其主歌就像一個人醉醺醺地(被情感/男人所迷醉後),於街上搖擺不穩地走,但副歌部分卻一下子清醒過來,眼前的道路也仿佛變平坦了。巴奈於這裡唱到:「我不再為你心痛 / 不再為你等候……」,她在專輯前段落的《總要》,只是要「學著」,然而到此處,似乎是真的看透了,且歌曲之後的探戈節奏和弦樂的加染,讓她變得更加堅定。當唱到「再見」之時,這首本應走向結束(或再加上兩三分鐘長的純音樂作結也無不可),但7分多鐘處出現的「趁著天還未黑……」那段,就有點畫蛇添足,我覺得刪去後可能更好。

壓軸的一曲《滿天星》脫去錦服,一把結他為主的伴奏,讓過去我們熟悉的那個巴奈再現!「滿天星 / 滿天星 / 是想念」,即使《再見》像是真的對「你」告別,但情感的餘波繼續在此蕩漾。要獲得解脫並不容易,愛情令人著魔的原因之一,是由於那「愛,不到」的距離存在,或是那體現於專輯編曲上的掙扎、看透、又再不捨,卻更能令我們,投入到「愛情」之中。

首選:總要、戰爭

評分:8.7/10

(題為編輯後擬,原題為「巴奈《愛,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