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興未驗證先注射,難保清白
一名 63 歲有糖尿病歷男士,接種科興疫苗後死亡 ;另一名 55 歲女士接種科興疫苗,3 日後懷疑中風離世。事件引發「退針潮」,大量早前已經爆滿的科興打針檔期突然騰出。
其實日本、南韓相繼也有人打 BioNTech (復必泰)或 AstraZeneca (阿斯利康) 後死亡,事件仍在調查中。但我估計不會太影響當地的注射計劃,因為第三期測試數據與英國數據均表示 BioNTech 和 AstraZeneca 疫苗不會提高死亡率。當地衛生部門大可以手執數據去 reassure 國民,打針不會增加死亡率。
「第三期臨床數據」
據筆者認知,香港是第一個大規模注射科興疫苗的已發展地區——貨真價實的白老鼠。然而,科興在巴西和土耳其的第三期臨床數據(那個說科興有 50-90% 有效率的來源 ),一直未在醫學期刊堂堂正正地公佈(*),疫苗亦未獲世衛批核。(有關科興疫苗數據,可以參考 No Stake 醫科生)結果?當有病人注射疫苗後短期內死亡,便引起公眾恐慌,而政府亦無法理直氣壯地回應(因為根本沒有公開數據支持疫苗不會增加死亡率), 淪為空口說白話。
驗屍可以完全釋疑嗎?
不能。即使驗屍,也難以否定死因是否與疫苗有間接關係。假設驗屍證實死因是心臟病,也難以驗證疫苗有否間接引致心臟病發。只有大型、methodological 的數據分析,才能得出結論,斷定科興疫苗會否增加死亡率、會否有某類病人不適合接種,才能釋除公眾疑慮。
另一邊廂,英國、以色列身先士卒,率先大規模注射 BioNTech 及 AstraZeneca。在藥廠大規模發售給英、以兩國之前(Pre-marketing),兩種疫苗皆有正規公開的第三期臨床數據驗證,測試過程需要通過 ethnics committee(倫理委員會)批核,最後於有份量的醫學期刊(BioNTech 新英倫醫學期刊/ AstraZeneca 刺針)公佈,可以公開閱覽、接受同行評審 (Peer Review)。換句話說,大規模注射前,已經有可信性高的安全數據。 (關於文章刊登醫學期刊的難度,請參閱一名公立醫院前線醫生)
香港今天的局面,可謂 Planned Failure。大規模注射一種疫苗時,總有個案會注射後死亡。(換句話說,打得夠多,總會有人打完之後死咗)如上文所解釋,只有推出市場前,公開實驗數據,解釋疫苗不會提高死亡率,才能說服公眾那些是個別死亡事件,與疫苗無關。 事到如今,出現死亡個案,大眾的恐慌,便反映在退針朝之中。
正苦霸王硬上弓,科興未驗證先注射,難保清白。
---------------------
* 為何刊登期刊如此重要?
疫苗的臨床實驗,好比學生做一份畢業功課。功課正式完成後,交給教授(醫學期刊)審核和評分。其他同學也可以自由閱讀、評論成功通過審核的功課。
教授的角色十分重要,他要斷定功課質素是否達標、以及沒有做假。假若被評為達標的畢業功課,日後被發現有嚴重缺失,教授(醫學期刊)的聲譽會嚴重受損。
但這位學生未交功課前,便宣稱自己有 50 至 90 分,必定能順利畢業。神奇地,有一個僱主相信這位學生的自我分數預測,決定聘用他。甚至這位學生開始工作後,還未把畢業功課正式交給教授 …… 旁人從來未仔細閱讀他的功課,也對他聲稱的分數,感到十分混淆 ...... 這份功課,正是今天隆重推介的科興疫苗。
(標題為編輯所擬, 原題:疫苗打死人?科興難保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