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劍琴(荃灣區議員、註冊社工)】

2021 年的國際婦女節,沒有很值得香港人慶賀。若你了解國際婦女節的脈絡,並見證著今時今日香港在民主及人權路上的倒退,你不會再說得出「婦女節快樂」的話。倒是作為這時代下的人民,國際婦女節給予我們的時代意義,在「慶賀」之外,還有甚麼呢?這是值得我們一起反思及回應。

國際婦女節的發展脈絡,首先從美國一場爭取男女同工同酬及婦女選舉權的女工運動引發。這場在美國發生的抗爭運動,為歐洲多國的婦女帶來鼓舞 — 女人可以在公共領域享有發聲及爭取權益的權利。後來,一名德國的婦女運動領袖(Clara Zetkin)將議題帶到國際會議上,促使歐洲婦女在隨後的日子以各樣社會行動響應,透過舉辦集會及遊行,爭取女性參政權利。十九世紀的國際婦女運動,政治味濃,總是與「罷工」、「選舉權」、「反戰」、「結束專政」等訴求緊密相連。(有關「國際婦女節」的演變時序,可閱讀到最底。)

行動模式上,國際婦女節的起源與發展進程皆充分展現女性在發動及參與抗爭運動時的創意和勇氣。今時今日的一個國際節日,其實是徹頭徹尾將一場本土平權運動提升至國際重視的層面,推動了現時歐美國家的民主發展。同時,作為「三八國際婦女節」最具代表性的一場革命運動 — 俄羅斯「二月革命」,抗爭結果雖帶來曇花一現的成果,短暫推翻了俄國沙皇的專制統治,有過七個月臨時政府的管治時期,但隨後也被推翻。

多年來,女權運動活躍過、沉寂過,雖然緩慢,時而裹足不前,但爭取性別平等的抗爭成果,的確一點一滴地在不同國家慢慢開花。抗爭不會永遠成功,但從不抗爭就一定不能成功。只有繼續向前行,我們才能越來越接近終點。

今日香港

觀看今日在威權管治下的香港,發生在我們眼前的事情,盡是踐踏人權及剝奪自由的行徑:

2014 年至今,在多場爭取民主的社會運動中,警察濫捕濫權,多次性暴力對待女性抗爭者;更被揭發強姦及侮辱女性抗爭者。

2020 年 9 月 6 日,香港人被奪去了立法會選舉的權利,估計往後有一段時間的選舉,都會在專制政權胡亂篡改遊戲規則的情況下發生。

2021 年 3 月,兩名工會主席被剝奪政治權利及人身由由。這兩位女性因參與選舉而被指控違反國安法,遭政治檢控,未審先被關押,被逼辭任工會主席。二人現在仍身處牢房之中,並正遭受酷刑式的單獨囚禁。

2020 年,疫情下學校停課、院舍服務受影響,婦女作為照顧者的大多數,面對更多照顧壓力,但政府上屆財政預算案中稍有提及增加資源的「鄰里支援幼兒互助計劃」,則在今屆財政預算案中被消失。

一直以來,香港的性別平權議題仍然被擺放在邊緣的位置。

時代意義

十九世紀女權運動誕生的背景,與今日的香港有不少相同之處。其中兩個最大的共通點是:(一)我們都是在威權統治下的人民,嘗試透過各種公民權利(如舉辦遊行、集會、罷工)等方式表達不被正視的民生及民主訴求;(二)性別平權的議題仍然未能成為民主運動的主流討論領域。

我一直認為,性別平權的議題必須在民主社會的土壤裡才能發芽及生長,同樣,民主運動的推進亦必須有性別平權的視野。一個進步的國家,所有人(包括不同性別、宗教信仰、種族等差異)必須受到尊重及平等的對待,這是民主國家的基礎。

在我看來,國際婦女節就是將抗爭運動以國際節日方式帶到世界舞台,其意義遠多於只是一年一度慶賀歷史中成功爭取過的勞工及政治權利,更重要是喚醒每個在極權壓制下的人民,我們有責任也有義務,守護義士拼命爭取過來的人權和自由,這其中包含捍衛人類該有的尊嚴及社會公義。

回意這暴政時代下的香港,我想到國際婦女節帶給香港人的三重意義:(一)極權從來不會錯過每一個統戰人民的機會,因此,有良知的人更要把握每個言論及思想自由的空間,對政權的謊言保持獨立及批判的思考;(二)在威權統治下,人民所能夠做到每一個微小的反抗行動,都有可能成為下一場集體公民抗命的推動力。如果我們堅定地相信社會公義是帶領人類走向更好的未來,我們就要為了這份信念,持續去戰鬥下去;(三)民主運動裡要有性別平權視野,性別平權議題亦要被帶進民主運動的討論中,因為這是關乎人權及人的生命是否受到尊嚴對待。

國安法下,發聲的空間逐漸收窄。白色恐怖的氛圍亦似乎在加快個人與團體就其言論及社會參與程度進行自我審查的速度。我深願,在公義來臨之前,每年的三八國際婦女節,我們多少能夠從各位在抗爭路上奮鬥的義士身上,獲取多一點兒的勇氣和智慧,為了人權、公義、自由而繼續燃燒意志!

無論是個人生活實踐(繼續在衣食住行撐黃色經濟圈)、文宣、社區參與、到法院旁聽 / 送車 / 支援手足、甚至有一天再次走上街頭……黑暗時代下,我們更要繼續向前走,才到接近終點。

在 1908 年的一場婦女勞工運動中,抗爭者喊出「麵包與玫瑰」的口號。麵包代表經濟保障;玫瑰象徵生活尊嚴。今日,麵包與玫瑰,對香港人有了更複雜的象徵意義。或許麵包就是我們生活的基本權利;玫瑰則是香港人所捍衛關乎民主、人權、公義等核心價值。

「麵包是我們所爭取的,我們也為玫瑰而戰!」

共勉之。

【時序懶人包】三八國際婦女節演變時序簡表

1857 年 3 月 8 日:美國紐約的製衣和紡織女工走上街頭抗爭,抗議當時的工作環境惡劣及工資低廉,男女同工不同酬,大量女工及童工被要求每日工作超過十六小時。最後政府派警察攻擊及驅散示威群眾。

1859 年 3 月:第一個女性組成的工會組織誕生。

1908 年:1 萬 5 千名女性在美國紐約集會遊行,抗議僱主剝削女工,爭取縮短工時、男女同工同酬、以及女性享有選舉權等。抗爭者在行動中喊出「麵包與玫瑰」的口號,表達她們不僅要有經濟保障,也要生活尊嚴。

1909 年 2 月 28 日:大遊行之後,美國社會主義黨(Socialist Party of America)宣佈在每年 2 月最後一個星期日舉行紀念活動,是為「全國婦女日」(National Women's Day)。

1910 年:首屆國際婦女會議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德國婦女運動領袖克拉拉.蔡特金(Clara Zetkin)在會上倡議設定「國際婦女節」,得到來自 17 個國家的與會代表一致同意。

1911 年 3 月 19 日:奧地利、丹麥、德國和瑞士等國家超過一百萬人舉辦各種活動慶祝「國際婦女節」。德國各地也舉行了爭取婦女選舉權的集會。

1911 年 3 月 25 日:位於美國紐約的三角內衣廠發生火災,導致一百四十多名製衣女工喪生,揭發女工面對惡劣工作條件的問題。此事引發後來一連串社會及勞工法例改革,婦女運動研究學者將事件視為美國女權運動發展的重要契機。

1912 至 1915 年:為紀念 1871 年 3 月 18 日巴黎公社婦女與工人反對梯也爾軍隊偷襲蒙馬特高地國民自衛軍大炮陣地而舉行武裝起義(資料來源:Wikipedia),歐洲婦女將每年的 3 月 19 日作為國際婦女節,在街頭以和平集會等形式反對戰爭。

1917 年 3 月 3 日:因食物短缺和工廠環境惡劣,聖彼得堡的大型工廠有工人宣布罷工。罷工工人被清算遭解僱,引起其他工廠工人加入罷工。

1917 年 3 月 8 日:抗爭者在街頭慶祝「國際婦女節」。俄羅斯的婦女在聖彼得堡發動大罷工,提出「麵包、和平與自由」的訴求,並爭取婦女享有選舉權。當時人民對於政府的專制統治深感不滿,全市工人參與政治大罷工, 以「反對戰爭」、「結束專政」等口號反抗暴政,遂爆發「二月革命」。大罷工持續三、四天後,沙皇被逼退位,新成立的臨時政府宣布賦予女性選舉權。

(同年 11 月,俄羅斯爆發「十月革命」,列寧領導的多數派向臨時政府總部進攻,佔領冬宮,最終以武裝推翻俄國臨時政府。)

此後,每年 3 月 8 日就被世界各地定為國際婦女節。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