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深圳)人文社科代行院長、被稱為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智囊的學者鄭永年,以往曾提出需「二次回歸」改造香港等爭議論述。鄭永年近日再於「鳳凰網」訪問中表示,香港缺少「有能力的愛國者」,現時有「假忠誠」的愛國者,他形容只表態很簡單,但沒能力的人沒法解決實際的民生問題,而香港的「伯樂」比「馬」多,建議未來於本地商界尋覓愛國人才。

香港缺少「有能力的愛國者」

鄭永年表示,「愛國者治港」有兩個層次,第一個是愛國的立場,第二個是有沒有解決問題的能力。他認為,實現「愛國者治港」必需有能力的「愛國者」,他形容香港有「假忠誠」的愛國者,又指「光是表一個態」很簡單,但沒有能力解決實際問題,而有能力的人必須了解香港、了解內地政策、把香港問題放到「一國」框架內解決,惟香港正正缺少這樣的人。

他又形容,港人治港很重要,但香港的「伯樂」比「馬」多,卻缺少一個「找馬」的機制。鄭永年舉例指,香港商界過去幾十年不缺能人,關鍵是如何找到又愛國、又有能力的人。

港澳辦主任夏寶龍早前提出要落實「愛國者治港」,大規模改動香港選舉制度;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田飛龍早前也在在《明報》發表題為〈愛國者治港:香港民主的新生〉的評論,提到「忠誠的廢物」講法,謂 2021 年將會以「愛國者治港」新制度一方面向建制派提供更多席位,但對他們的要求也升級,若服務不好市民,就必須下台,中央需要的「不是橡皮圖章或忠誠的廢物」,而是「賢能的愛國者」。

比較台灣新加坡 「政治空間少一點更好」

鄭永年於訪問中主張香港的政治空間應「少一點」,他形容自己「學政治學幾十年了」,明白政治空間應該少一點,「無論是左的政治、右的政治,無論是民主的政治、是非民主的政治,(當)空間太大了,一個社會就沒有出息」。

他又比較新加坡跟台灣,指兩者在 90 年代初的人均生產總值差不多,但因「台灣開放政治以後,人人都去搞政治」,結果現在新加坡人均生產總值近 6 萬美元,台灣還是不足 3 萬,「政治在很多方面是製造麻煩的,政治是分化人的,因為政治就是認同…...政治是一切問題的麻煩根源,政治是需要,但是要適可而止了」。

鄭永年強調香港需要「人心回歸」,希望大灣區工作的香港人「多講一點故事、少講一點意識形態、少說一點口號、多講是怎樣在這邊創業成功」,又批評香港媒體充滿情感、意識形態和教條,反而模糊了現實。他指,香港社會那麼分裂是因為香港沒有共識,「大家都不看問題,大家都看政治,政治越看越分裂」,如果大家放棄政治偏見,在「一國」下實事求是地處理問題,便更容易取得共識。

「沒有利益怎麼愛國?」

鄭永年引述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指要培養老百姓成為「愛國者」,就要令他們成為利益相關者,又引用孟子的「有恆產者有恆心」,主張對大部分老百姓來說,愛國是跟人的利益結合,更反問「沒有什麼利益嘛,我怎麼來愛(國)呢?」

他提到香港要解決三個民生問題,其一是金融好處大多不能令老百姓受惠,人均生產總值高,但個人每月存款平均只有 7,000 元,另一個是房地產問題,最後是就業問題,鄭永年認為港府都必須在「二次分配」上努力,又指即使香港內部沒法解決民生問題,「那麼在大灣區方面能不能解決呢?」

鄭永年過去被視為習近平的「經濟國師」、中南海重要智囊,於反修例運動期間,曾提出「威脅斷東江水終止香港亂局」想法,以及「二次回歸論」,網上更傳出他曾發起聯署將習近平母校、北京清華大學改名為「習近平大學」。鄭永年於 2018 年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長時,捲入多宗性騷擾醜聞,去年 7 月底回中國,負責籌建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的「全球與當代中國高等研究院」,並任人文社科代行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