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志樺;圖:香港電台】

語文學習,要打好基礎之後再深化下去,可以五花八門,條條大路通羅馬——有路平坦、有路顛簸。朋友的孩子課餘還去上英語戲劇班,見年紀少少吐出幾句「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式的台詞來,朗朗上口,令人佩服。也有年來「沉迷」追看哈利波特(Harry Potter)小說的小粉絲,英文作文水平果然突飛猛進。

我高小是讀「英文班」,連續幾年都是同一位英文老師教授。還記得她能說一口流利英語,特別和藹可親,有教無類,所以印象猶深。每次收到她派發那份厚厚的英文筆記,同學們都如獲至寶。那些筆記,上了中學仍然很有用。

語文學習,不能囫圇吞棗,如何消化變成營養,老師角色實在太重要。有幾位具遠見的英文科老師:吳佩儀 、呂敏芝、李慧敏和羅凱兒,她們努力尋找蹊徑,改變教材,成效被肯定。幾位老師都已為人母,回家也是兒女的導師,見孩子讀起課外書來津津有味,領悟到閱讀的價值,五年前就破格地棄用教科書,從坊間搜羅合適的英文圖書為主要教學文案。

老師相信英文教學重點應是「先講後寫」,又配合學生的大量閱讀。聽來簡單,如何實踐「先講」?畢竟,坊間仍有某種誤區,以為語文學習純粹靠記憶力或是填鴨工程。曾幾何時,我聽說要學好「英文生字」,最好是每天硬背一頁字典;結果,作文只塞滿吸睛「生字」,沒有文法,更不通不順。

老師強調的「先講」,首先是讓學生重覆朗讀,初小學生更會配合律動或曲調來朗讀。這活潑的方式,無疑能褪去無形壓力,令表面枯燥乏味的語文變得樂趣無窮——從來,有了熱情與趣味,學習都事半功倍。

理想地,最有效的語文學習,就是得來自然。然後,讓孩子在生活裡面學以致用。

當然,未必要到外國去結交外國朋友,才能學好外語。重要是,老師能夠為孩子「創造」一個有趣的環境,在那裡不怕犯錯,勇於和同學溝通。老師經常帶領學生走出課室,例如,一個平凡的公園,往往就變得不平凡。先讓學生事前準備,閱讀相關圖書或生字,認識昆蟲、花草或毛蟲等的英文詞彙,來到公園後,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自然就懂應用相關生字和語句文法。任何環境也是生動的教室。

與時俱進,老師也引入虛擬現實等視像輔助工具,讓學生能身歷其境。在虛擬的情景中,學生能放開拘束主動練習生活英語,也是學以致用。

老師有見閱讀「課外書」的好處,積極從坊間搜羅合適的英文圖書或電子圖書。學生在不知不覺間每年就能閱讀過百本課外書,個人的詞彙庫也不斷增長。老師要求學生朗讀,亦提升同學們對語感和句式的印象,潛移默化就能學會語句結構和文法。至於圖書內容,初小學生應著重趣味,就以故事為主;來到高小閱讀則有人物傳記——了解偉人名人的生平經歷,然後共同分析和綜合,除了語文深化,亦是人生的學習。

老師們打趣說:學生的英文作文用的字彙多了,創意也不絕,不再擔心學生會交出白卷來。反而怕他們欲罷不能,實在寫得太長了。說到底,教育從來都重質不重量,尤其外語學習若能兼容趣味,讓孩子輕鬆學習。

香港電台電視節目《卓越教室》以紀錄片形式製作,介紹八組獲行政長官卓越教學獎的老師及其獲獎教案。節目逢星期日晚上8時於港台電台31播出;本集於3月14日播放。港台網站及流動應用程式RTHK Screen同步直播及提供重溫。

https://www.rthk.hk/tv/dtt31/programme/outstandingteachers2021/episode/734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