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駐華大使撰文論傳媒批判不等於憎恨中國 被外交部召見狠斥傲慢
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 (Caroline Wilson) 在微信撰文,試圖解釋外國媒體批判中國不等於憎恨中國,只是盡傳媒監察的責任,結果被中國外交部召見,斥責文章充斥「教師爺」式的傲慢。
中國外交部於 3 月 9 日發表聲明稱,中國外交部歐洲司負責人召見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就其在社交媒體發表不當署名文章提出嚴正交涉。中國外交部歐洲司負責人指,吳若蘭發文為「因虛假新聞和不實報道受制裁的個別外媒」鳴冤叫屈,是「刻意混淆新聞誹謗和新聞監督」,而對外國打壓中國媒體卻「選擇性失明」,又批評文章充斥「教師爺」式的傲慢,引起中國公眾不滿。歐洲司負責人要求吳若蘭「深刻反思自身職責」,多做有利雙邊關係的事。
吳若蘭﹕媒體批評中國政府是發揮監視作用
事件背景源於中英兩國近日出現傳媒運作上的衝突。英國廣播公司 (BBC) 於 2 月初報道新疆「再教育營」的非人道行徑,引起中國強烈不滿,不但禁播 BBC 新聞台,中國外交部更稱 BBC「造謠」。另一方面,英國亦指中國官媒 CGTN 營運牌照有問題,將其牌照吊銷。
英國駐華大使吳若蘭 (Caroline Wilson) 3 月 2 日在駐華大使館官方微信上發表一篇題為《外國媒體憎恨中國嗎?》的署名文章。文章指,「最近幾周,中國官方媒體不僅揭曉關於攻擊外國記者的報道越來越多,還指控他們反華。」吳若蘭提到,中國官媒的報道聲稱外媒不喜歡中國,但其實外媒指斥中國政府,不代表他們不喜歡中國,而是「本著誠意行事,作為政府行為的監視機構施展著積極作用,確保人們能夠獲得準確的信息,並珍愛那些沒有發言權的人」。
作為例證,吳若蘭反覆介紹英國媒體如何以尖銳態度報道英國政府消息,但這並不等於英國媒體不愛英國。「不同於外國媒體的是,中國媒體只能在政府允許的條件下舉行批判性報道。正如中國國家嚮導人在 2016 年所說,『黨和政府主理的媒體必須姓黨。』」
作為總結,吳若蘭引述法國費加羅報 (Le Figaro) 的座右銘說:「倘若指斥不自由,則讚美亦無意義。」
文章發出後得到中國輿論關注,不少中國媒體撰文批評吳若蘭。有人堅持 BBC 是製作「對華虛假信息」,有人不滿她在「教育」中國不應憎恨外媒。《環球時報》總編輯胡錫進則繼續強調中國就是不一樣。「中國有自己內在的邏輯,而且不管西方喜不喜歡,這個邏輯支持了中國的發展和前進,因此對它進行粗暴的根本性抹黑無論如何都是不公平,甚至是荒謬的。」
雖然微信沒有刪除吳若蘭的文章,但限制文章分享。吳若蘭則在 twitter 說:「看來有人不想我的文章被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