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存在的開端 ──《攻殼機動隊》4K 數碼修復版
有人說 Cyberpunk 電影經典代表作,其中一定要看改編自士郎正宗,1995 年由動畫級大師導演押井守執導的《攻殼機動隊》。4K 數碼修復版在百老匯院線限量上映,開售當日火速爆滿,連連加場。作為神級動畫,電影人物與場景構圖的複雜程度令人讚嘆,甚至人物的衣著、零件,或在燈光下微弱影子的呈現也絕不遺漏畫了出來。《攻殼機動隊》的畫面絕大部分為純手繪,只有 50 至 60 影格靠電腦技術生成,難怪看起來滿有質感。故事部分場景以香港為藍圖,「新港市」中,牌匾林立的大街小巷或像血管交錯的快速公路,也有我們熟悉的剪影。
但《攻殼機動隊》之所以被稱為經典,是基於電影擁有前衛的靈魂,而且那是劃時代的。那種前衛不僅是畫面的細緻呈現,還有裏面充滿哲學意味的格調。電影中的城市,像懷舊的香港,同時展示著不少高科技的產物。一片“High tech, Low life” 之中,押井守導演帶入嚴肅的命題,讓世界與主角的內心對立,在激烈的碰撞下探討靈魂與軀殼的關係,以及什麼之於存在。在 2021 年觀看,也覺震撼。時代不同,此時此刻網絡世界的發達,令電影裏的世界多少不再陌生,也更容易想像。《攻殼機動隊》的人物雖透過不一樣的方式與世界接軌,學習,這與無法脫離網絡世界的我們其實又有什麼本質上的分別?關於存在與生命本質,這議題實在變得更迫切與貼身。而動畫場面的突破性與歷久不衰的哲學議題,兩者便成了《攻殼機動隊》的靈魂。
故事的深度需要幾番咀嚼才能慢慢領悟。有人窮一生思考也未必能得到完美解答。「存在先於本質。」存在主義學者,法國哲學家沙特如此說道。仔細回想,《攻殼機動隊》終究也從重重討論之中慢慢步向這個論調。人怎樣為之存在?電影抓緊問題重心,不斷以主角素子之口吐出一個又一個質疑自我存在的問題。當人的思緒不再固定於一個軀殼中,能以不同的姿態穿梭行走於虛擬世界、抑或看不見的地方,「我」還存在嗎?「我」有自我的意識,但又能如何肯定此刻的「我」,是真實存有,而非虛構的存在?記憶是「我」的依靠嗎?過去是證明「我」存在的證據嗎?與世界互動可以證明我的存在嗎?那個世界又是真實的嗎?⋯⋯種種的問題,自能夠入侵人腦的「傀儡師」出現後,一直浮現素子的心裏,她在電影大部分時間都在沉思、尋求答案,同時帶點迷惘、焦慮與孤獨。執行調查任務時,素子不得不直視自己心中的疑問。從個人自覺,感受,到質疑感受和記憶的來源,以至後來如何突破眼前的限制,邁向存在的意義多一點,走向更廣闊的世界⋯⋯我想,素子的思考過程,就是電影想要呈現,對生命的叩問。而素子自己,其實就是答案。
相信無神論的我也認為,人是偶然存在的。然而人生由一連串選擇而成,每個決定都是自己所選擇,選擇也造就了一個人的行為與本質,行為就成了存在的依據。作為義體人的素子,她不斷展現了自主選擇的能力,也肩負責任承受後果。思考過後行動,她已證明了自己的存在。存在不是以有沒有肉體而定,關鍵在於生命主體性的展現。素子既能思考,也能憑主觀感覺擁有恐懼、希望等等的感覺。其實人的適應能力很強,在後現代文明之中,人或許真的不必拘泥於肉體存在,才算存在。
關於存在的意義,姑勿論電影有沒有給出一個完美的答案,作為主體的素子,持續以自主性作出選擇,這已經肯定了素子的存在。那不斷推翻和質疑一個個試圖理解人存在理據的過程,也保持了哲學探究的精神。思辯之路絕不會白走,一如最後成為小女孩的素子,選擇以一個眼界更廣闊,心靈更進化的姿態迎接世界,實現了自我的可能性。在未知的前路中保持警覺與思考:關於存在意義,關於人生。唯有繼續追尋,定會比過去更靠近解答。「網絡是很廣大的。」素子不是如此說過嗎?
電影預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