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舞蹈、人生 — 看《編舞家季利安人生中的一年》
3月 5 日看了藝術節「加料節目」——紀錄片《編舞家季利安人生中的一年》,是今屆香港藝術節首個觀賞的節目,以網上放映節目開展藝術節,也確實反映了當下觀演的新常態。
幾年前看過傳記電影《遺忘了的記憶》,回溯了這位當代舞蹈大師的創作路及對舞蹈創作的看法。這次紀錄片則以在2018/2019舞季發生、季利安的兩個重要生命時刻為主幹,當中透示了季利安對國家、身為舞蹈家,以至人類面對困境的體會。
片中紀錄的第一個重要時刻是2018年他回到布拉格,為紀念捷克斯洛伐克建國100周年編排演出自己的作品。這位編舞家提到自己當年為了追尋創作自由而成了「祖國的叛徒」、「被流放」(1968年布拉格之春後,他加入了德國史圖加特芭蕾舞團,其後被捷克政府拒絕他回國),1982年率領荷蘭舞蹈劇場回布拉格演出,手持的是無國籍護照。雖然他在外大半生,但祖國依然是心之所繫,說到自己布拉格此行所要慶祝的「捷克斯伐洛克」早已於1992年分成捷克及斯洛伐克兩個國家,季利安忍不住強調這決定並沒有徵詢過當地市民意見。後來在第二個重要時刻——獲邀成為權威的法蘭西藝術學院之院士──季利安提到在就任典禮後,就有斯洛伐克人希望加入他與捷克同胞的慶祝活動,當時一起唱的是斯洛伐克民歌。雖然當年兩國是「和平分手」,季利安顯然不以為然。
對於自己終生志業舞蹈藝術,他分享了對舞者、編舞及舞團總監這個三個不同崗位的看法。很認同他談到舞者時,強調舞者需要「人氣」,即觀眾。觀眾是滋養他們積極向前、努力表現的動力。這也是為什麼自己一直強調直播、錄播並不能、也不應視為取代現場演出的形式。因為不只舞者,即使觀眾,在現場觀賞演出的那種共時性,與演員/舞者在同一空間那種能量的交流,是不可能透過螢幕取得。季利安以恩師蘇娜.珊芭洛娃的話(「你不錯,但沒有完全說服我」)來說明舞者應追求的高度,而一個編舞或舞團藝術總監需要具有獨特的眼光,去發掘舞者的特質,而不是任他們故步自封,一直守在自以為擅長的地方。至於編舞,正如藝術節宣傳所用的一句話:編舞應該可以犯錯。季利安認為失誤是成就編舞的必然過程。此所以,也許我們不應以一舞判定編舞是否「江郎才盡」。
季利安的作品叫人感受深刻和喜愛,除了在動作的探索和突破外,還因為他的作品溫度總是暖和的,作品中透著的人情味和幽默感,紀錄片中也可見。最有趣的是他走訪一對在海牙開蔬果店的夫婦。原來,當年就因為丈夫知道季利安是誰,答得出他是荷蘭舞蹈劇場的總監,在電視問答比賽中幫妻子贏了豐厚獎金,修葺了住所之餘,還可以開了這間蔬果店。笑談往事間,季利安還跟丈夫擊掌,完全沒有架子。
最能表現他的親和,是他特別為這次藝術節放映在片首拍了一段短片,跟香港觀眾打招呼。本來,有點逺觀的電影,因此而變得親近。而在影片末段,季利安提到「人生充滿危機,許多讓人精疲力竭的時候,在我身上就發生過兩次很討厭的事,令我覺得一切都完蛋了。但要知道精疲力竭會過去,也不是所有事都會完蛋,最後艱苦會結束,你又能重生。」聽到這裡,忽然覺得這陣子香港人經歷的一切,也許,最後真的會結束,而我們將可重生。
(圖片由香港藝術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