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妙茵:明日之後
【文:林妙茵Miu】
人大明日(3 月 11 日)通過決定後,香港正式進入「有香港特色的新的民主選舉制度」時代。經過連日反覆論證,連特區政府律政司司長鄭若驊都不得不承認是「倒退」。香港人似乎已經懨悶到 “ok, you win”,不想再理。由於職場生涯中,很長時間跑政治新聞,在香港進入「新時代」的前夕,我感到沉重、鬰悶和難過。在此分享一些對後續發展的思考。
中央繼去年國安法,到今年出手政改,最直接效果,是一舉消滅香港政治的兩大議題。由 97 回歸至今,無論哪一屆選特首、或哪一屆選立法會,對 23 條及政改的立場,就是區分候選人的兩大主軸。中央心態,是給了你廿多年都搞不掂、可見的將來亦不可能掂、而且愈搞愈唔掂,所以索性出手消滅議題:終局了,不拗了。繼而引導輿論,轉向關心房屋、社福、勞工保障等等。不同政黨例如工聯會 vs 經民聯,在這些方面的分野、矛盾,在中央眼中是可控的、affordable 的。到時傳媒不會沒事可報,不同議題自有不同的反對派。議會仍有辯論、報道仍有正反,「民主氣氛」仍在,甚至在房屋、福利上的政策,真的做到跟隨民意走。這樣不是很好嗎?
會不會呢?我不敢斷言。但我們這一代人,肯定會記得,選舉議題曾經不只這些,還有平反六四、國教怎樣教、到特首下台都可以講。選民曾經可以在很闊的政治光譜上選擇代議士,而民選議員曾經在 70 席的議會中佔過 40 席。有發生過的,不能抹殺。在新時代下,民主派支持者會放棄?抑或憤怒?會不會發展出既得到中央接納、又有實質意義的反對派?抑或只餘下白票表態一途?還是甚至會發展到投白票都不容?我已難以估計有甚麼不可能發生。
中央連日放話,愛國者治港後,對建制派有更高要求,不要「忠誠的廢物」。中央的主觀願望,可能是政治不再那麼「惡質化」之後,就能打動一些真正有能之士從政、做議員或者做官。中央親手選賢任能,香港回歸善治,到時港人感到施政暢順的好處,自然慢慢會人心安定。這樣不是很好嗎?
首先,如果權力來源趨向單一,而該權力來源最看重的,是忠誠大於能力,則始終會「愈擦鞋愈上位」、即使建制派內部也「劣幣驅逐良幣」。回歸廿多年,建制派「江山代有人才出」,已經清楚說明了中央賞識人才的準則。如何說服大家,在更缺乏反對陣營的制衡和競爭下,反而會有更多叻的建制派上位,而不是死忠擦鞋仔?
過往建制派不是沒提拔過學歷高、一表人才的新人,例如周浩鼎。但這位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進入立法會後,竟然會將調查梁振英 UGL 事件委員會的職權範圍交給梁振英修改。要多扭曲的環境才會令這位學業有成的新晉政治人物犯上這個錯?這難道不反映出,即使是人才,要在這圈子內出人頭地,需要的遠遠不是政治技能、不是獨立思考、不是犯顏直諫的勇氣,而是相反?
再者,就當真的如中央智囊所言,香港商界不乏這種人才。在有香港特色的新的民主制度下,他們有誘因從政嗎?如果有,誘因是甚麼?你猜會是服務市民的一片丹心?還是利益呢?只怕這種叻仔太多,反教人覺得忠誠廢物還不太差。
中央明天的決定,相信會勾勒出選委會增至多少席、5 大界別包括甚麼人;立法會方面,則可能只提增至 90 席,未講實直選、功組和選委會的比例:是20、30、40?還是30、30、30?有可能「暗盤」是 333、現在先放 234 出來,好「釋放空間」等人「成功爭取」⋯又或者,有些人很樂見明日之後,全民集中討論 234 好些、還是 333 較民主。畢竟,進入新的民主時代的香港,眾多未知數之中,234 vs 333 已是最易講數的一筆帳。
作者 Facebook
作者簡介:曾任電視台採主,放低工作後,放不低支筆。偶爾仍有話想說,寫完就身心舒坦。沉迷車稿亦喜愛車衣,兩者均致力促進世間美善,又以後者更有效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