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秒拳王》的預知異能
練拳打擂台的影片,港產和外來都早已很多,亦早已公式化。其實凡能成為公式/方程式,必有可以不斷運用的價值,正如愛情片、警匪片、恐怖片、超級英雄片,功夫片,往往離不開公式橋段,而長拍長有。當然,如果弄得過於老套庸俗,就令人厭倦。若能搞出變化,增添新意,陳舊公式亦會生生不息。
新映港片《一秒拳王》,基本上玩的是《洛奇》公式——「蘿底橙」失敗者發奮苦練,上擂台越級挑戰高手,企圖創出簡直不可能的奇跡。此片成本不高,沒有大明星,好在認真落力,而且構思確有與眾不同之處,因此雖然遠遠談不上奇跡之作,也可算成績不錯了。
構思別出心裁,在於男主角自小有天賦異能,可以預知一秒後發生的事情,於是成為登報上電視的神童,表演即時開估的預測,凡測必中。弊在預知能力只能提前一秒,用來賭牌賭波賭馬賭股票都不夠時間,故此神童沒有發達,長大後更諸事不利,運程不吉。
《一秒拳王》由趙善恆導演,他曾與甄柏榮合導《救殭清道夫》,今次獨力掌舵,還自作故事、合編兼合演,扮演開設小拳館的西洋拳擊發燒友。正式男主角是周國賢,飾演長大後的神童,做了單親爸爸,在酒吧打雜,被趙善恆發現他被人追債圍毆時擅長閃避脫身,知道他的異能,於是請他加盟拳館,培養他做「一秒拳王」。
此片最有靈感就是前半部,包括童年揚名戲和成年倒霉戲,都生動有趣。至於天生快人一秒,是否除了打拳之外全無實用呢?如果真有這種天賦,應該在某些很特殊場合、很尖端領域有用吧?我想或許可在「量子」研究方面施展所長,但也難以設想。
妙在今屆台灣金馬獎得勝片《消失的情人節》,「儍大姐」女主角也似乎天生這種異能,自小總是快人一秒或幾拍,亦同樣長大後沒有實用。這部台灣愛情喜劇的構思亦妙,搞出快幾拍女子與慢幾拍男子的奇緣,劇情越發展下去就越玄奧,很不簡單,得獎包括最佳導演和最佳原作劇本。
《一秒拳王》後半部就比較簡單,跟《洛奇》公式大同小異。幸而過程保持吸引力,片中周國賢在趙善恆督促下苦練,由吊兒郎當懶懶散散變為積極搏殺,練拳和出戰的場面甚多,他倆都「瞓身」演出。還有林明禎、張建聲、盧海鵬、黃溢豪、袁富華和童星熊倬樂等合演。
壓軸高潮是男主角與泰國新紥拳王對決,查朗桑提納托古飾演這拳王,相當英俊威武,事實上現在泰國有型有格的男女明星不少。
總之,《一秒拳王》前段不俗,後段就難免俗套。較有心思是後來主角失去一秒異能,可否全憑實力應戰呢?
說起來, 1976 年美國史泰龍編劇和主演的西洋拳擊片《洛奇 (Rocky) 》是賣座「經典」,影響甚大。記得當年有朋友認為,該片的師徒訓練和血淋淋的擂台激戰方式,局部可能受香港武打片影響,但荷里活的迫真感無疑特強。是否受港片影響?很難說。肯定的是,由黃飛鴻到李小龍,香港武打片自成一格,史泰龍拍《洛奇》時,李小龍已是國際傳奇,美國亦早有《功夫》電視片集了。
其實武打片詳細拍攝練功,日本大概拍得最早,黑澤明 1943 年的柔道名片《姿三四郎》已把訓練武藝和武德拍出幾個層次,甚至有禪境。
香港片方面,王羽 1970 年自導自演《龍虎鬥》,主角落敗後苦練鐵沙掌,可算是側重拍攝練功戲的先驅。 1974 年張徹導演《洪拳與詠春》,由袁小田妙法訓練傅聲,影響到 1978 年的袁和平導演《蛇形刁手》和《醉拳》,都由其父袁小田妙法訓練成龍,成龍因而大紅起來。可見港產練功片曾經很重要,練功方式變化多端,劉家良的《少林三十六房》亦是例子。
到了二十一世紀,港產練功片最出色是2013年林超賢導演的《激戰》,但不再是中式武術,變為西洋拳和綜合格鬥,實感特強。近年港產擂台片除了葉問系列,往往重洋輕中,愛拍西洋拳和空手道,一大原因無疑是中式武藝在實戰上經常出醜。去年黃子華賀歲片《乜代宗師》,就諷刺所謂國術宗師,被女西洋拳手輕易擊倒。
《一秒拳王》拍的也是西洋拳,中式武藝是否不切實際,全靠小說和電影「虛擬」呢?的確頗成疑問,且看能否有高手平反吧。不過,我認為中式武藝至少可以作為演藝,應該還有承先啟後的發展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