吵架有益?
【文:黃翠霞(教育大同 LBD 動手學計劃學校同行者,任教小學多年,曾是課程主任及學生支援組主任)】
一連四天的 AMLBD 在一片鬧哄哄的歡呼、討論與吵架聲中度過,不錯,當中夾雜著吵架聲。課堂中容許吵架嗎?當老師的,天職就是要維持和諧的校園生活,讓學生在安穩的環境下學習。所以校園中孩子的「吵架」是破壞校園和諧的行為,老師的自然反應與任務是當和事老、審判官,務要迅速找到真相與公義解決之。
話說一年級的學生要創建自己理想的班房,經過討論與分工後,一個個小伙子各就各位,個個「有工開」,人人都知道自己要負責貢獻的工序似的。這時候筆者被一陣「吵架」聲吸引到了一個小組中。原來一男一女正為了如何佈置大門框在激烈「議論」中。
女生:「我喜歡貼蝴蝶貼紙!」
男生:「我不喜歡佈置蝴蝶!我覺得貼鈕扣更好看!」
女生越說越生氣:「我就是喜歡貼蝴蝶,我不管,我一定要貼蝴蝶...」
他們爭持不下,其他組員看到我站在一旁,用眼神邀請我「出手」,但奇怪的是我沒有,我只是站著看,邊聽邊點頭,他們便開始發揮「自行修復」的功能。
組員甲:「你們不要吵架啦!不如一人一半啦!」
女生眉頭一皺:「不!我不喜歡他的!」
組員乙:「不如你們猜啦!誰贏誰話事啊!」
這次兩個都因為怕輸,連聲拒絕。
組員甲又出主意:「你們吵都沒用啦!這次不如全組投票吧!」
我驚訝於小小年紀的孩子都想到這麼多的解難方案。最後的投票結果是 2:2,女生終於肯放下堅持,學習妥協,讓出一半的佈置。
和諧共處之先少不免需要磨合的過程,我們中國人有句話:不打不相識。磨合當中難免有比較激烈的對話-吵架。倘若為了「和諧」而急於「滅聲」,不容許學生對話,他們怎樣學習磨合、怎樣學習妥協,怎樣學會理解別人的想法?
新聞上常報導「初則口角、繼而動武」,「口角」總比「動武」文明,那麼如何讓孩子學懂「口角」以至和解、妥協?就需要磨練的經驗,經驗從何而來?就是要容讓他們有練習的機會,簡言之就是學習做人的機會。我可以目睹這場小風波,同時見證小幼苗爭扎成長的經歷;但,倘若我出手調停,又會是怎麼回事?老師一鎚定音,其實是最省時又省力的,課堂受到的影響也最小,大家就可以繼續手上的工作。可是失去的可大了,因為談判妥協的功課由老師做了,學生的小腦袋只學懂:聽從權威,或仍深深不服。可是礙於老師的話,他只好聽。下一次他會怎辦?「我吿比老師聽!」很遺憾,這是最常用的解決方法,因為這是最省時省力的方法。結果是:學生只懂把問題搬到老師跟前。
學習放手與插手一向都是為人父母和為人師表要拿捏的藝術,若非必要,我們可以靜觀其變,省口氣,讓孩子管好自己的事情。還孩子成長的空間和機會吧!
作者簡介:教育大同是由家長發起的慈善機構,自 2014 年成立以來,一直推動家長及教師透過反思教育的意義,從尊重孩子的不同需要出發,革新在家、在校、在社區的教育/教養模式。作者網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