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新年期間,拜年之際,看著「安心出行」的宣傳,長輩如此評論社會的反應。年紀不小但輩份最低的我忍著不發作,把最溫和「此言差矣」都嚥回喉嚨。此文是我的告解,作為有機會讀書和看世界的後輩,我忽略了理應承擔的責任,沒有手把手帶著長輩跟上時代的演進。

「又唔係咩大人物,學咩人講私隱吖」

對於這種論述,踢爆美國自 2007 年起進行的監控計畫稜鏡的 Edward Snowden 一針見血:「Arguing that you don’t care about the right to privacy because you have nothing to hide is no different than saying you don’t care about free speech because you have nothing to say.

然而在香港,對方可能因為自己確實沒甚麼要說,而認為言論自由的確不重要,一句話 K.O. Snowden。讓我嘗試把理解的門檻進一步拉低,比如說:以自己沒甚麼敏感資料論證私隱不重要,就好像我以自己完全不看電視,論證看電視的權利不重要。

我很難想像,在看文章的你連銀行戶口都沒有,住所大門長開,書信往來全用明信片,其他人任看無妨,否則無論多麼人微言輕,每人都有屬於自己的私隱。私隱不同於秘密,私隱是不希望全世界都知道的資料,而秘密或者瘡疤,則是希望全世界都不知道的事情。即使視私隱如糞土的 Facebook,都會讓用戶選擇張貼訊息的公開程度,比如地球 post、朋友圈,還是更仔細的選擇。所謂私隱權,就是選擇向誰揭露個人資料的權利,如此簡單的常識,誤解卻非常普遍。

再退一萬步,就算你真的喜歡把三圍、身分證號碼、資產和所有其他個人資料公開,私隱權對社會依然重要。意識不到個人資料的價值,大概也不會知道,數據早已成為新世紀的石油。絕大部分的 Facebook 用戶都跟你和我一樣,小人物而已,就如小薯不用講究私隱論述所說,這些以億計的用戶的每句說話、每個點擊,本身多數無關痛癢,然而,當這些龐大的數據集合起來,配合機器學習,就能提煉出非常重要,極度有價值的資訊;數據之所以是石油,因為它為人工智能提供動力,也是洞見的原料。

善用數據可以讓生活更便捷;濫用數據卻可以監控人民,而且仔細程度比《1984》還要高一百倍,畢竟,現在已是 2021。因此,即使在因為公共利益需要妥協私隱的情況,都需要極力避免大量個人資料匯聚到一個組織之手,無論是任何組織。更何況,現在的主角是連六十萬人投票的公民運動都可以強行定性為反動顛覆的政府。

即使是形象最良好、「非政治」官員要求市民相信政府都沒有意義,更何況即使真的純粹善意,程序有 bug,伺服器有漏洞才是常態。「Don’t trust. Verify.」並非犬儒被動,而是積極求真;信任源於可驗證,開放源碼,接受查證和監察,信任方可逐步建立。

「安心出行」宣傳語一語中的:抗疫人人有份;而抗極權,又何嘗不是。每到一個地方都花一分鐘寫下個人資料,讓人流資料在不必要匯聚的前提下,在必要時可被追蹤跟進,是作為小人物的我們,可以為社會盡的一分綿力。

 

原刊於 2021 年 3 月 9 日《蘋果日報》專欄〈#decentralizehk〉
作者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