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婉雯(香港作家)】

「L」是個好使好用的字眼。所有的概念,只要在後面加上「L」字,便能消解其一切意義與討論價值。例如女權、道德、環保、素食。

這其實反映了一種心態:把議題的內容與說話者的態度混為一談。

當然,傲慢的素食者永遠存在。素食也分「階級」,蛋素?奶素?蛋奶素?純素?「晉身」某個階級的人,看不起另一個階級的人 — 傲慢本是人的天性;就等於傲慢的雜食者同樣也永遠存在。

把素食者稱為素食 L,除了因為部分素食者確實自以為是以外,也可能因為雜食者被刺中了痛處。在資訊發達的今天,大家不可能說對養殖、屠宰的情況完全無知,只爭在是否願意面對。有一次,與鄰居閒聊,我無意中提到自己是素食者,她很尷尬地掩嘴笑道:「我還在吃肉。」其實我當時毫無嘲笑她的意思,只是,她可能因為過往不愉快的經驗,也可能因為明知肉類背後的種種而維持習慣,先入為主地認為我會指責她,或認為我會自以為站在素食高地說教,這樣而已。

素食者被視為素食 L,更令人以為所有素食者都是欺凌他者的霸權。但事實卻是:素食,至少到目前為止,都是小眾,談何欺凌?快餐店的餐牌百分之九十九是肉食菜式;電視飲食節目大多數是肉食;連教科書上的食物金字塔也標榜動物是蛋白質來源。素食者所面對的,是來自親朋好友的「關心」:「你夠唔夠營養㗎?」、「你真係有愛心」……身為素食者,生活中是深深感到自己的「異樣」,感到自己如何被忽視,被誤解。

除了生活上的挑戰,素食圈內部也有不少矛盾。早前名廚 Jamie Oliver 在英國餐廳,便有 20 名素食者內進示威,向吃著肉醬意粉的兒童播放屠場實況的短片,做法惹起爭議。有素食者不認同這種「塔利班」式行動,認為素食者應與雜食者保持討論空間。但反過來說,遷就他人觀感等如能令他們改變雜食習慣嗎?我經常思考,實驗這些問題,至今仍沒有確定答案。

另一個策略性問題是實行素食的步驟。香港人視貓狗為伴侶多於食物,食狗貓犯法也惹人(包括雜食者)反感。但其實貓、狗、豬、牛,智商與感受痛苦的能力都很接近;如果我們認為食狗殘忍、不文明,那為甚麼吃豬扒漢堡包又被允許呢?這也是雜食者經常提出的疑問。我並不認為吃豬牛比吃貓狗正當。但一向雜食的人,也不可能一夕間成為純素者;由自己熟悉的動物開始,無疑是實際的做法。有志於素食的人,必須找個適合的起點,也必須離開起點向前邁進。

讀書時,老師曾說過:「我們可能終其一生都無法成為一個真正的君子,但這不妨礙我們以此為目標。」素食對我來說也是如此。我曾在臉書上談過一些素食的個人感想,亦被同為素食的朋友戲稱為「離地」。的確,對大部分人來說,「素食」或許是一個陳義甚高的目標;然而這不應該妨礙我們對自己的要求。

 

不吃動物的人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