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仔養仔.3】親子時間重質不重量 解構「優質親子時間 」成功與子女做朋友
【文:Leo @ Weak Ends Here】
如果有讀過心理學家 Judith Rich Harris 著作《教養的迷思:父母的教養能不能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The Nurture Assumption – Why Children Turn Out the Way They Do?),便會知道父母其實不是孩子長大後,成為怎樣的人之重要因素。
你不相信嗎?已長大成人的各位不妨回想一下,現在你的價值觀、思考模式和做人處事態度,有多少是父母小時候的教導而成?事實上,父母對孩子最大的影響力在於青春期前,當孩子踏入青春期,開始有獨立生活意識,對他們最有影響力的是友儕。父母的教誨,讓自己反感,大家也經歷過吧?踏入青春期,父母嘮嘮叨叨地說教大多適得其反。因此,身為父親的我會猜想孩子長大後變成怎樣的人外,當知道父母的教養並不是唯一因素決定孩子的人格發展時,更會想自己與長大後的孩子關係怎樣,皆因這比塑造孩子成為什麼人更易掌控。
既然知道友儕,才是兒子成長過程最有影響力的人,我便希望成為孩子的朋友,使他們長大後還會找我傾訴心事;也希望成為孩子的導師,長大後有疑問時會找我請教和商量;更希望成為孩子的後盾,當他們在外面遇到困難時 ,就會找我幫忙。那麼,如何可以成為孩子的朋友呢?
有個概念叫優質親子時間(quality time) ,簡單來說就是與孩子相處時要全心全意,重「質」不重「量」,每天花 15 分鐘優質親子時間,比低質量的 150 分鐘陪伴好更多,這樣才可以與孩子建立緊密關係,以下有兩個例子。
1)餐廳上,一家三口坐在一起吃飯,但爸爸、媽媽和孩子都各自看手機,更甚是小孩子目不轉晴地看住電話,媽媽把飯一口一口地送到他嘴裡。三人確是一起吃飯,但過程中完全沒有交流,這便是有「量」無「質」的陪伴。當然,我們明白大人放假或放工回家想有些私人空間,給孩子邊看電話邊吃飯,乃最能讓他安靜下來和不打擾自己的方法,吃飯時就有私人時間,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可是,這種零交流的相處態度,絕對建立不到關係,更遑論可以培養出朋友情誼。
最怕是沒有自覺性的家長,還覺得這種陪伴已屬犧牲很多,之後還常常煩惱為何孩子不聽他的說話,並因孩子不聽話而煩惱,接下來是單方面責罵,責罵導致更多的不信任,不信任又引出更多不聽話的行為,這便是親子關係的惡性循環,讓彼此關係愈走愈遠。
2)每天花 15 分鐘創造優質親子時間,方法掌握在家長裡,例如在孩子上床後,在床邊和孩子說說當天的事情,而家長要懂得做聆聽者,當刻要放下父母角色,不要批評、不要下結論、不要教導,就只是簡簡單單去聆聽孩子的感受。如果能讓孩子說出心中感受,就代表他對你有一定信任。
聆聽後,家長可以嘗試理解孩子感覺,然後也談談自己感受,這些互動的深度交流才可以把大家關係拉得愈來愈近。我常常聽到朋友說自己的孩子不聽話,我便會問:「為什麼一定要聽父母的話?」我相信不聽話,源於父母不理解孩子想法,多溝通多理解才是解決「不聽話」行為的王道,只有與孩子建立出緊密關係才可以讓父母發揮出最大的影響力。
此外,行山和跑步都是優質親子時間活動。行山時,雙方可以不斷談天說地,說說心事,談談將來,藉心曠神怡的大自然環境下進一步交流,深化感情。如果家長是一名跑者,更可以在行山或練跑時與孩子並肩跑步,適時給予支持和鼓勵,讓小孩感覺到你的陪伴。
在小時候不斷製造優質親子時間,與孩子深度溝通,透過活動(例如行山和跑步)一起體驗生活,用十數年的時間持續深化感情,融入彼此心裡,就是養育小朋友的意義,從今天起,嘗試讓自己成為孩子的朋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