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校長會:憂通識科變「重新冠名科目」難實現課程理念 推行急難配合籲教局「慎思」
教育局早前公布「優化高中四個核心科目」,其中通識課程將以「重新冠名科目」取替。香港中學校長會今日發表的文章,批評教育局早前指現有通識科「出現異化」,評論突然且沒有根據,又質疑新課程內容大量調整,難以實現原有課程讓學生「慎思明辨」等理念,又不理解教育局為何要推行得如此急驟,擔心教學資源未能配合,甚或影響學生升高的選科抉擇,籲局方「慎思」。
文章由香港中學校長會榮譽總幹事黃謂儒撰寫,他同時為前任禮賢會彭學高紀念中學校長。
質疑新課程能否實現課程理念
據教育局早前向全港中學通函的內容,「重新冠名科目」貫徹現行通識科的課程理念,包括讓學生能「多角度理解」,「了解香港、國家及現今世界的狀況」,具備「慎思明辨」和「獨立思考」的特質等。
不過,文中提及,新課程內容大量調整,教學時數大幅刪減,考評加設三成選擇題及短答題,更取消佔 90 小時的獨立專題探究(IES),質疑能否實現有關的課程理念,及如何承接當初教育改革的目標。就著教育局文件提出的 10 小時內地考察,他們亦質疑有關考察能否取代 IES 的學習目標,又質疑考察地點為何局限於內地。
批教育局評論「沒有根據」
教育局早前評論現行通識科「開放富彈性,容易被少數人士自行解讀演繹,推行出現異化」、「過份聚焦於政治議題」等。文中批評這些說法未有嚴謹的學術研究支持,又指教育局一直有透過探訪及校外評核等監察通識科的發展,過去未曾就此科作出強烈的非議,形容局方評論是「突如其來而又沒有根據的指責」,對全港通識教師有欠公道,對此深感不安,又質疑局方有「卸責」之嫌。
憂改動倉卒 學與教難以適應
「重新命名科目」由現有通識科的六大單元,變為三大主題,分別為:一國兩制下的香港、改革開放以來的國家、互聯相依的當代世界。文中指有關修改不能說是小修小補,十分擔心如此「重大但又倉卒」的改動,會讓學與教範式難以適應、教學資源配套未能到位、科目學術水平難與海外同等課程掛鈎。
會方總結時指,四個核心科目課程是整個高中課程的「核心」,對學生影響至深至鉅,難以理解為何有關改動未經充分諮詢,便急於在今年 9 月實施。會方又指,按正常程序,學校須讓中三學生和家長及早了解中四選修科目的安排、有關選擇對未來升學與就業的影響,擔心學校在最終修訂也未清楚的情況下,未能助學生及時作出恰當的選擇,或會影響學生的整個生涯規劃。會方要求教育當局「慎思」,指必須有更完善的規劃,有時間和各持分者溝通,才能獲得充分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