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疫年紀事(之一)
一個難忘的庚子年,回頭記得的,是許多傷感懷念,因為很多人在這一年離開了。
其中於梨華是因感染新冠肺炎而在美國去世的。得知消息,我在『楊照談書』節目中,做了紀念專輯,介紹了她早期的代表作『夢回青河』,中期的『考驗』,以及晚期的『在離去與道別之間』。當時還想著,要找機會另外更認真更仔細地重新評讀她最知名的長篇小說『又見棕櫚.又見棕櫚』。
談於梨華不能不提到「留學生文學」,她的小說忠實且尖銳地反映了那一代從台灣去美國留學的人,他們的各種掙扎徬徨。是的,他們的所有一切悲苦喜樂,都來自於他們沒有對於成長所居的台灣的認同,他們徘徊在似乎永遠無解的「中國人」與「美國人」的空虛選擇間。
從今天的角度看,是多麼政治不正確!這樣的小說還值得閱讀嗎?抱持這種身分立場後來老死在美國的作者,還值得懷念嗎?對現在很多人來說,最簡單最根本的評斷在:這樣的作品屬於「台灣文學」嗎?相應最簡單最方便的推論也就是:如果不是「台灣文學」,why bother?台灣人讀台灣文學不是天經地義的嗎?不屬台灣文學就與我們無關,管它幹嘛?
然而無法被否認的事實是:大批大批到美國留學的現象,是台灣歷史上極其醒目、極其重要的一部份。這背後聯繫上了主宰當時台灣前途的國際冷戰結構,而且在以美國為宗主的政治關係中埋藏有台灣經濟發展與民主生根的最主要因素。不看不弄清楚留學生現象,就無法理解一九七0年代在台灣登場的連番劇變,從「革新保台」到「國建會」到『中國時報.人間副刊』的「海外專欄」,涵蓋了政治、經濟、文化諸層面的熱鬧風雲,都直接和美國留學生及留美學人相關。乃至於最早的本土化情緒,也是針對高度親美態度而來的強烈反動。
於梨華的小說不只帶我們回到那樣的歷史現場,還原那個時代的「前本土」的認同狀態,讓我們得以明白台灣身份認同得來如何不易,而且不要以為經過那麼多年後,我們這個社會就真的解決了認同問題,於梨華小說中許多荒謬的「高等華人」傲慢態度,今天仍然近似原樣地出現在很多自居「高等台人」身上啊!
『楊照談書』相關各集錄音:
【楊照談書】1090520 於梨華《在離去與道別之間》第1集
【楊照談書】1090521 於梨華《在離去與道別之間》第2集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