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近日掀起一股「鮭魚」(三文魚)熱潮:在港、台兩地都廣受歡迎的日本連鎖壽司店「壽司郎」在 3 月 15 日宣布推出「愛的迴鮭」推廣,表示在 3 月 17 日跟 18 日,任何人的身份證名字如果有「鮭魚」兩字,就享有全單免費,一桌上限 6 人。推廣一出,過百位台灣民眾為了吃免費餐,都到所在的戶政所申請改名為「鮭魚」,他們不少人都將改名後的身份證上載到社交媒體,不少人覺得可笑之餘,也間接為壽司郎進行網絡宣傳。台灣內政部提醒,民眾最多只可以改名 3 次,如果沒有算好次數,就可能要「踏上不鮭路」。

根據台灣壽司郎的推廣,如果身份證上名字跟「鮭魚」有 1 個字同音,例如叫「余小明」,就可以全單 9 折;如果跟「鮭魚」有 2 個字同音,例如叫「王瑰瑜」,就可以全單 5 折;至於身份證必須有「鮭魚」兩字,才可以全單免費。基本上如非刻意改名,身份證有「鮭魚」兩字的機會絕無僅有,但有台灣民眾為了獲得免費待遇,都紛紛申請改名。台灣壽司郎指,有預計過會有一、兩個人為了食免費餐改名,對於現時有如此多人改名,認為始料不及。

台北 41 人改名「鮭魚」

《三立新聞》引述台灣各地的戶政事務所統計,全台灣在昨日(17 日)收到百多宗改名為「鮭魚」的申請,其中高雄在 17 日有 26 人改名為「鮭魚」。台灣《蘋果日報》就報道,台北市累計有 41 人改名成「鮭魚」。申請當中,不少人都是採用姓氏加「鮭魚」的組合,但也有人改成更加趣怪的名字,例如「鮭魚漢堡」、「鮭魚炒麵」、「爆震鮭魚」等。網上亦有分享指,有人在鮭魚以外再加上其他海鮮作為名字。報道又說,不少改名的人士都是 20 歲左右的年輕人,抱著「免費食壽司」的心態,認為享用優惠後再改名就沒問題。

由於優惠活動說明,「鮭魚」顧客可以再帶多 5 名人士一起用餐,全單免費,令壽司店曾經出現個別檯號大量點餐的情況:《自由時報》報道,大學生「陳鮭魚」帶了 5 名朋友到壽司店用膳,6 個人總共吃了 9,510 元新台幣的食物,「看到什麼就拿,拿到什麼就吃,點菜的平版電腦被點到當機,開機再繼續點,又點到當機,服務生臉有點臭」。陳鮭魚表示,有將改名一事告訴母親,被她罵「荒唐」與「神經病」,他亦不敢告訴父親,擔心會被父親打,但他認為名字好玩有趣,打算再把「鮭魚」之名再用多一陣子,稍後再改回本名。

內政部:最多改名 3 次

今次的推廣活動引起政府部門關注,台灣內政部昨日(17 日)亦在 Facebook 也發帖提醒,根據大法官釋字跟《姓名條例》規定,大家能自由擁有喜歡的名字,但只有 3 次改名機會,「請大家慎思愛護自己的好名字」,又表示如果大家沒有算好改名次數,用完所有機會後,就會「實至名鮭」,「踏上不鮭路」。

不過根據台灣法例,如果真的有「鮭魚」用完 3 次改名機會,仍然有機會可以改名,例如「與三親等以內直系尊親屬名字完全相同」,「同時在一直轄市、縣(市)設立戶籍六個月以上,姓名完全相同」等,意味著當事人可能要找其他人幫忙,才有機會改回本名。

研究廣告行銷的台灣學者鈕則勳表示,壽司店今次的行銷手法並不新鮮,以往都有商店在疫情期間以確診數 + 0 同音的「嘉玲」作為折扣條件,壽司店只是照辦煮碗;他又估計,如果要造成類似的網絡行銷聲勢,一般品牌可能要用上千萬新台幣廣告費,但現時只是需要讓個別顧客「吃到飽」,成本低很多,相當化算。至於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秘書長盧諭緯就表示,不少年輕人改名後把身份證上載到網上,而且獲瘋傳,相信品牌已經把握到年輕人的「迷因文化」(meme culture),促成了成功的網絡行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