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爾蘭導演兼音樂人,John Carney,才華洋溢。出道不久已在愛爾蘭成名,2007年更以低成本小品電影《Once》,如詩的故事,打動了全世界,奧斯卡原創音樂,觀者聽得Falling Slowly。

《Begin Again》,2013年的音樂電影,若是看過舊作,不難找出兩者的相似。男女主角,同是情場失意,喜愛音樂,彼此互相扶持,拯救對方,一圓夢想。

有趣的是,前作是導演尚未蜚聲國際,《Once》鏡頭、劇本偶見的「破綻」、「粗糙」,缺陷反見真誠。後作則敘事更為成熟,音樂更為多變,並非一味照抄前作,關注的不止「情」,更反思了商業文化。

《Begin Again》敘事靈活,鏡頭迷人。失意男女於酒吧相聚,原是多麼老舊陳套的劇情,像《A Star Is Born》一樣,用了千百次的橋段,導演卻能化腐朽為神奇,拍下極美的一幕詩意。

由他們酒吧相遇那刻,電影倒敘兩人之前的故事。失戀的女生,失業的男人,以音樂相知,女主角自彈自唱,幾無反應,只有一人真正聆聽。明明沒有人伴奏,但配樂依然響起,男主角笑著享受,知音難求。

雖說酒吧相聚老套,卻是順理成章,難怪每部音樂電影似乎都離不開此地。皆因音樂營造了「音景」(sonoric landspcape),建立情感社群,人群聚集在一起,對音樂有共同反應,分享了彼此的情思。酒和黑夜,酒吧本是城市中陌生人相遇的地方。

好的音樂電影,以歌抒情,配合劇情進展、人物成長,只是基本。John Carney擅用都市景觀,高明地結合情、景、樂三者,聽著音樂行走大街小巷,我們都曾經驗過的現代生活。

最為觀者憶記的對白、片段,當是在深夜分享耳機,男女主角以歌單神交,漫步繁榮鬧市:「我愛音樂,因為它能把瑣碎平淡,賦予非凡意義,串連成亮麗的珍珠。」

此句獨白,詮釋了電影的音樂和地景,把一切串連成珠。悲情經過的地鐵,哭泣相擁的公園,男女主角在街頭錄製音樂,扭轉一切,不再悲哀,不再落寞,昇華了日常生活。

《Begin Again》,其實男女主角無甚愛情可言,刻意迴避。所著意者,乃音樂工業的陳腐,商業功利,男主角炒魷,女主角失戀,皆有直接關係。他們求合作被拒,催生了戲中的反傳統錄音。

再看歌手Adam Levine,他扮演女主前男友一角,由清純眼鏡男,到滿臉鬍鬚,身分改變,也是人物的墮落。他成為巨星,迷失於名利,同時⋯⋯變醜。最後為求女主重回懷抱,剃去鬍鬚表演,卻再非故人了。

女主角為他寫下兩人的情歌,Lost Stars,他卻把這首歌,改成流行曲風,不再是兩人的私密情愛。即使她再三要求,他依然為求歡迎,忍不住唱成流行歌。那一幕情傷流淚,戲中亦有反思音樂、個人和大眾之意。

結局刻意留下的反商業,女主角將專輯放上網路,呼應戲中非傳統,男女主角沒如預期般荷里活式戀愛。《Begin Again》看似荷里活,聽似傳統音樂橋段,暗藏叛逆,莫怪男主角說,“Going a war with my whole business”。

細看John Carney的《Once》,到《Begin Again》,國際成名之後,依然不忘真誠,反思商業。兩部如此相近,一脈相承,卻又有不同關注,對照之下,亦能多少推估,導演心境之轉變。而近作《Sing Street》更為精彩,喜歡看音樂電影者,不容錯過。

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