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痕跡》 — 香港學生的「愛留家」
【文:鄭萃恒】
日本動畫劇集中,人物回家都講聲ただいま( tadaima );大家可能有聽過美國老牌樂隊高唱「Home Sweet Home」或「Sweet Home Alabama」;香港學生對我們這一「家」有甚麼念頭說法?三十位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學生與老師一起研究自己「屋企」,作品透露出各種對「家」的感受和想法。
三百呎左右的長方形空間內,入場有圖表展示板交代從參加學生整合得來的一些簡單資料,例如各同學所住房屋的平均面積、房屋種類等。展覽內一邊是玻璃幕牆,部分作品整齊排列於靠牆的臺面上;另一邊白色牆上掛上其餘的作品。牆下方有幾部「牛龜」小電視輪流播放,為展覽另一部分:由學生、老師、舊生和各界受邀創作人每日從自己家中拍攝一秒的影片,三十日後整合成共三十秒的影片。
三十位同學就讀資訊設計,早於上年九月已經開始跟科目老師兼展覽策展人何美玲一起着手構思展覽主題和內容,經過多月來於概念、表達手法和技巧上的學習、討論和修改,二月於深水埗Parallel Space展覽,現移師到學院繼續。此外,除了製作展品,學生亦負責展覽設計、平面設計、出版印刷和宣傳等工作。
策展人透露是次展覽的主題為「家」。過去兩年,香港社會受到很大衝擊,近來很多人都有離開香港的念頭,「香港」作為「家」的印象越來越模糊。上年初疫情爆發,至今同學們都不能夠自由外出訪問各方人士或到不同地方觀察,似乎唯一能夠自由採訪的地方就是自己屋企。於是策展人老師跟同學決定以「家」為主題,留意各種生活的痕跡。
由於「家」跟大家的距離太近,這個關於「屋企」的研究慢慢變成各位參展人的個人故事和感受的分享。有部分同學找尋家中能夠「spark joy」的物件,重新觀察和發揮,例如神枱 ( 陳逸允〈消失的傳統〉 )、書 ( 張靄瑩〈書〉)、兒時的毛公仔 ( 何翠宜〈房間的小伙伴〉)、舊照片 ( 劉佩琳〈床下底的月餅盒〉)、垃圾 ( 廖燃靈〈枯落〉)、茶壺 ( 湯錦容〈家中物員〉) 等物件。有同學則觀察家中人的流動和行為,像陳思琦的〈陳家洗澡時間〉和鄧卓嫻於〈代表色〉中呈現家人衣著的顏色分佈。筆者最喜愛黃文婕〈家的姿態〉,作品展示家庭成員最常見的姿勢,每個動作圖像的顏色填滿成分代表著該姿勢出現的頻密程度 ( 只有媽媽經常站立工作...... )。更有同學展示寄給神的明信片,明信片背後充斥對家暴問題的控訴。
同學的私人感受故事固然有趣,展覽內某些作品亦見特別的點子,但筆者期望更深入的研究和觀察,對「家」這個概念有更多疑問和探索。只展示或拍攝家中物件容易變成陳腔濫調,因為大家的屋企都差不多樣。而由於展覽空間細小,每位同學只有一張小書桌的範圍,難度更高。宋冬十多年前的作品《物盡其用》亦是展示他媽媽家中物件,但規模、比例、重複性等藝術語言不能小覷。
學生展覽永遠都值得參觀。以「家」作為展覽主題難度非常高,一方面,「屋企」充滿個人感受;另一方面,研究工作需要跟研究對象保持一定距離以方便觀察 、分析和評論。或許參展同學交換屋企一個月可能有更有趣發現。
「家」是私密的,是有故事的,是需要時間心機建立的。世界人權宣言第十二章指家居住所不能被任意干涉。展覽最後部分預留位置邀請大家留言。留言板並非一般紙板,而是一大塊刮刮卡。大家留言的同時會刮開表層,顯露出背後的一張相片。照片呈現甚麼?筆者先賣關子,讓大家親身揭曉。另外有同學留言「家是香港」,不知與政府2013年的宣傳活動有沒有關,也不知是諷刺還是真心了。
《生活痕跡》展覽
日期:三月十日至四月十五日
地點:香港知專設計學院 香港新界將軍澳調景嶺景嶺路3號 ( 港鐵調景嶺站A2出口 )
開放時間:上午十時至下午八時
費用:免費入場
登記:https://www.eventbrite.hk/e/traces-of-life-exhibition-tickets-145600706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