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持續,改變了各行業的營運及工作模式,不時要因應防疫措施而更改開放的教育界及藝文界,早前也捉緊疫情緩和兼復課的日子重啟劇場。無論是學校,還是到學校巡迴演出的劇團,在口罩最好不離口、酒精搓手液要傍身的疫情下,如何與學生互動,並進行創意戲劇教育?他們又如何迎接這個「新常態」?

「疫情下有太多不確定的因素,所以我們只能做好所有準備,用積極的態度面對,正正就如我們希望在劇中帶出的訊息一樣,遇到難題時要怎樣解決。」大細路劇團藝術總監林英傑(Even)在學校巡演時,這樣回應一位小學生的提問。

大細路劇團為本地專業兒童劇團,至今成立21年,致力製作改編、翻譯、原創等不同類型及規模的兒童劇目,2010年獲得香港戲劇協會頒發的「兒童劇推廣獎」。2018年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捐助,展開一個為期三年的賽馬會大細路「童行戲劇」計劃,以「創作性戲劇」(Creative Drama)為主軸,推廣至學校及社會的免費戲劇活動。校內活動除了兩次的到校演出及工作坊外,參與計劃的學生更可與演員同台演出。計劃希望在整個過程中,藉此令參與者在欣賞戲劇藝術同時,更可培養正向思維及人生價值觀。

口罩下的小學生與演員

這天,劇團在小學進行計劃的第一階段,到校演出原創劇《給你一個難題》。不同年級的部份學生慢慢步進學校的會堂後,在一定距離的位置安坐着。大細路劇團教育及發展經理李惜英(Vivian)跟筆者說,小學生這麼乖巧、安靜真的比較少有的情況,也許是因為戴了口罩的緣故吧。

不過隨着劇場開始及故事發展,氣氛卻愈來愈熱烈,口罩亦掩蓋不了孩子的笑聲。故事講述分別就讀四、五、六年的學生阿愁、阿勁及Wonderful,性格各異,在老師的委託下需共同擬定高年級的戶外考察活動地點。可是在實地考察的路上,產生不少火花及遇上各種難題。

Even說:「其實難題睡醒便有,其中一人比較無所謂,另一個十分憂愁,當問題來到時,會有不同的選擇與方向,希望學生看完後有所得着。」

沒口罩的日子,演員可直接與學生提問、互動,但為了配合防疫措施,劇中的選擇及問答題也由老師負責遞咪及幫忙提問。所有演員也戴上口罩演出,要感染學生,令他們投入戲劇中,只好靠演員日常的專業訓練及經驗。Even表示,在疫情下有很多無奈的事情,即使有所限制,也要精益求精。

開首說部份學生可在現場欣賞互動教育劇場,其餘的學生怎辦呢?這所學校利用自身良好的音響及網絡設備,於每間課室進行現場轉播,令全校所有學生也能同時欣賞大細路劇團的演出。筆者與Vivian一同前往課室觀看情況,她說:「即使隔着螢幕,有些同學更會即時表達及給予反應呢。」沒錯,學生在班房內感到較自在,因此觀看轉播時,看到一些情節,便會不自覺地隨心表達。

不過,在課室轉播內容,現場感染力減少,教師的角色就更顯重要。其中一位老師管理課室秩序的同時,也嘗試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劇中角色的性格與行為的對與錯,轉播結束後再與學生討論。

話劇為引,老師作引導者角色,繼而啟發孩子思考及成長,正是這計劃的目標。

每個孩子也應能找到自己的角色

大細路劇團希望有一個更全面的計劃,因此「童行戲劇」分上、下兩集的劇場表演,像是一個首尾呼應。在校內首次演出時,讓師生能欣賞專業的戲劇表演,同時希望他們認識計劃後,吸引一些有興趣的同學參與。其後的學生工作坊以創作性戲劇的方法,由導師引導,與學生共同創作故事下集的部份內容,最後與劇團演員共台演出數分鐘。然而,這並不是把學生在培育成演員,而是在過程中鼓勵學生發揮創意、建立正向人生觀等。

計劃踏入第三年,Vivian還記得計劃中,有不少家長認為自己的小孩或許會因為自閉或過度活躍的問題而不可能在台上有任何發揮,然而她及劇團的導師看到SEN(特殊教育需要)的孩子在工作坊的表現後,都不斷給予老師信心。有些孩子是負責把道具遞給其他表演的同學;又或轉場時,負責打一個聲響的工作。當家長看到子女在台上可以有自己的位置時,也十分感動。

Vivian說:「有一孩子直到四年級也沒有參與課外活動,原因是家長怕孩子因SEN的問題而被欺負,我們跟老師及家長說,『我們要做的,不是避開他,而是想方法與他一起共同演出。』家長說從沒想像過孩子可以站在台上,對方說完後已經哭出來,我覺得這就是我們最值得去堅持下去的動力。」

(內容由客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