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unior・專訪】蔡穎怡 — 我溜故我在
【體路 × Junior】刻板印象,意指人類對於某些特定類型的人、事、物的一種概括看法。滑板?是反叛的街童活動;滾軸溜冰?是輕鬆的小孩運動;這些也許就是大眾對滾軸運動的刻板印象。但香港城內仍有不少滾軸運動員正在奮鬥,即使贏了全港冠軍、全國冠軍榮譽咁大件事都無人講,不過他們不會輕易放棄。原因很簡單,是對運動的愛,也是對項目的責任。
滾軸溜冰,一雙鞋下四個滑輪,雙腿主人一轉一跳,溜冰鞋隨音樂升起,各樣花式在場上呈現眼中。蔡穎怡 6 歲首次接觸滾軸溜冰,慢慢就沉醉於當中的花式項目。「父母最初是想我做運動變得健康,但當我參加過比賽、發現可以穿著裙扮子靚就覺得很吸引,又能認識很多朋友,於是便繼續玩下去。」溜過小學、中學和大學,到預備戴四方帽的一天,她意識到留下來溜下去在香港並非主流,「有些師姐讀完大學、鬥完最後一次比賽後會為掛靴感到高興,我很奇怪她們似乎不太喜歡溜冰。當時的標準似乎是畢業後就不再踩,但我不想跟隨她們的步伐,而且出外比賽更發現原來整個世界都不一樣。」如是者,蔡穎怡便成為了香港首位職業花式滾軸溜冰運動員。
是首位,也是唯一一位。苦無同伴之餘,蔡穎怡於 2012 年更與舊教練分道揚鑣,在本地難覓新師下唯有將目光放到海外,到不同地方跟隨當地冰會訓練,沒料如此一著卻令她眼界大開,也不感孤單。「雖然我並不真正屬於他們的隊伍,但他們仍會當我是成員一份子。即使我回港以後也繼續和我聊天,練習上有問題也可以直接提問,所以我經常也說是個溜冰大家庭。」
溜而優則教 培育新血
然而,滾軸溜冰自上世紀 8、90 年代曾經流行後,在香港就一直未再沒得到大眾注目,不僅新血銳減,也與資助相距愈來愈遠。同時,城內「請勿進行滾軸溜冰」的告示隨處可見,腳下之輪甫踩在地上已見保安驅趕,加上疫情之下連正規滾軸溜冰場亦要關閉,「其實視乎你肯不肯去找地方,像外國封城時亦有選手在停車場和馬路旁練習。上帝關了一扇門,也會為你打開一扇窗,所以不會完全沒有方法的。」樂天知命故不憂,哪裡有空地,哪裡也可是蔡穎怡的訓練場,就算得不到與「港隊代表」相稱的支援,也沒有撲滅她心中那團火。「只要能達到目的,過程不是一個問題,而我的目的就是去比賽。或者『衰啲講句』,只要你有獎,在別人眼中就是刻苦地去克服困難。」
說到獎項,蔡穎怡在的確首屈一指。35 次全港冠軍、全國賽金牌、亞錦賽銅牌,她的獎盃櫃裡收藏了各大小比賽的戰利品,滾軸生涯至今已逾 15 年,但仍未想過放棄。「除了還喜歡和仍有東西想挑戰外,看到這項運動現時後繼無人就有種使命感,像被滾軸溜冰選中了我一樣。」由初出茅廬時每組數十人一同出賽,到如今的香港公開賽對手單手可數,既是無奈也是可惜,加上資源愈少,教練、推廣也愈少,對新一代的吸引力自然遠不及其他運動,難吸新血又令提升地位的競爭力愈見低落,花式滾軸似是陷入惡性循環。但也正因如此,她近年溜而優則教,希望「被選中的自己」可為滾軸溜冰選出新人,「一直埋怨都沒用,反而想去自己創造條件,沒有隊友就教人再建立隊伍,沒環境、沒氣氛的話便去建立。」
不比較 只管向自己方向走
作為香港花式滾軸「一姐」,蔡穎怡亦曾經獲體院資助訓練,但著實難以完全支持生計。再經歷一整年疫情令賽事甚至訓練停擺,她眼見身邊的體院運動員朋友仍得以繼續練習,也只一笑置之,「沒比較就沒痛苦,愈計較就只會愈不開心,所以不會太有不公平的感受。我覺得只要能夠生活就可以了,社會每天都在變,只要做的事是順著我的方向去便可。」社會在變,但「有成績才有資源」這定律卻一直未變。雖然蔡穎怡強調一切獎項都不能定義她的成就,但成績這回事仍自有其作用,「像單車般要有這麼多世界冠軍才有一個單車館,我們甚麼都沒有,根本冇牙力,連在溜冰場加建上蓋都難,始終有成績才能爭取更多東西。」
「我常說,我溜故我在。有滾軸溜冰才有蔡穎怡。」由畢業後「反傳統」繼續穿上溜冰鞋,到捱過一人之境,蔡穎怡在這條溜冰路上總是撥著大霧默默地覓去路。也許對她、對整個花式滾軸界來說,成功不必我在,功成自然有我,「如果我對這運動有貢獻,可能一百年後都有人記得我,但更重要是這項運動在香港是否仍然存在。」
蔡穎怡檔案
出生日期:23/6/1989
項目:滾軸溜冰(花式)
曾獲獎項:
2019 年全國輪滑錦標賽女子成年組單排賽冠軍
2012 年亞洲輪滑錦標賽女子單人綜合季軍
35 次全港冠軍
文:麥景智
圖:李子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