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美會談前夕,國務卿布林肯開展首次外訪之旅,鞏固了日本、韓國兩個重要民主國家的合作關係。早前布林肯亦強調歐洲與美國的跨大西洋關係必定會持續改善,並且共同應對中國對全球秩序的挑戰。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受到的壓力,可說是與日俱增──即使拜登政府非特朗普政府般直接強硬,卻也統整了英、歐、加等民主大國,聯合向中共實施了第一波制裁。這種「合縱連橫」式的圍堵方針雖不如前朝「一騎絕塵」般一針見血,卻也限制了中共「拉一派打一派」的外交方針,尤其是歐盟最低限度在新疆問題上「硬起來」,足以令中共大亂陣腳。

在習近平高舉「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的背景下,要中共在民主國家的指控下退讓,必然是瀕臨崩潰邊緣才會發生。因此,毫無疑問地中共向歐洲制裁的還擊是相當有力的──被制裁的十人及四個組織實體,包括極為高調關注新疆人權議題的歐洲議會議員、歐盟委員會,以及專研中國的歐洲智庫。在三個月之前,外界還在關注以德國總理默克爾及法國總理馬克龍為首的歐洲領袖與中國簽訂投資協議,會否表示中歐關系緩和之時,這種制裁報復卻直接將兩地關係拖進冰點。

「在我們的議員遭到制裁時,歐洲議會不太可能開會確認歐中投資協議。」歐洲議會第三大黨Renew Europe 的歐中投資協議發言人Marie-Pierre Vedrenne對中共的制裁表達了強烈反對。

歐洲議會第二大黨S&D在聲明表示「我們會視取消中國制裁為議會開展討論歐中投資協議的先決條件」。連德國外相Heiko Mass亦表明:「(中國的制裁)是無法理解,亦不能接受的。」

因此,中共的過敏反應可說是將過去建立中歐關係的努力付諸東流,而中共「霸凌主義」的算盤,透過強逼、威脅、承擔經濟後果的外交手段,在美歐合作日益增加時,亦比以往更難奏效。隨著英國、加拿大都參與「制裁圍堵」,中共能夠「報復還擊」的籌碼變得更為有限,這正是聯合行動的重要性。

對華強硬取態換來中共變天並非一朝一夕之事,但一旦壓力持續,中共能否延續如此高壓政策,也成很大疑問。港人要善用這個時機,繼續促使中共受到國際社會的監察,令國際社會意識到延續對華綏靖政策,根本不會換取中共對人權的尊重。

原於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