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文化區 M+ 博物館連日被建制派及中聯辦操控的多家香港媒體批鬥,指涉嫌違反國安法。親中作者屈穎妍日前再於《大公報》撰文,指控 M+ 藏品購入過程「多少嗅到官商勾結的味道」;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胡恩威亦參與討論,指 M+ 「整個體系設計就像是一個西方殖民時期的文化產物」。

對於近日 M+ 藏品成批鬥對象,館方是否有可能退回已購入的藏品。西九博物館前顧問小組成員何慶基教授表示,「除非作品是假或購買時已嚴重損壞,否則不能退回」。他補充指,「因政治態度有改變要求退回的情況絕少出現,將會被國際文化界貽笑,收藏家也不敢賣出收藏」。

屈穎妍:質疑 M+ 官商勾結

瑞士收藏家希克(Uli Sigg)於 2012 年,以香港有言論自由、可展示政治敏感藝術創作為由,將 1,510 件中國當代藝術藏品交託 M+ 博物館,並由博物館整理為「M+ 希克系列」藏品。當時館方以 1.77 億港元購入其中 47 件希克藏品,剩下 1,463 件作品由希克送贈。該批藏品中包括不少無法在大陸展出的政治藝術品,例如美籍華裔攝影師劉香成有關六四的攝影作品、中國異見藝術家艾未未向天安門舉中指的作品等。

屈穎妍近日相繼於《大公報》及《港人講地》發表文章「不要問,只要買,這是行為藝術」,指控「M + 希克系列」藏品的購入過程,「多少嗅到官商勾結的味道」。她又批評部份藏品,指「小市民辛苦工作交的稅,就是用來給政府一擲千金買垃圾」。

胡恩威:M+ 不為香港藝術而設

M+ 連番被批鬥之際,政協委員、「進念‧二十面體」藝術總監胡恩威昨日(3 月 22 日)亦在《大公報》撰文大談 M+。他發表題為「善冶若水/奇怪的M+」的文章,指 M+ 博物館把原先以香港文化定位,改變為國際定位,「變相成為了一個西方當代藝術收藏的『藝術館』」。他認為,M+ 目前可說是非為香港藝術家和香港文創產業而設,「整個體系設計就像是一個西方殖民時期的文化產物」。他續指,一個文博機構定位「國際化」不是問題,但至少要先保證本土特色和提升本地人才發揮作用。

胡恩威表示,「若果文化機構和藝術活動,單純找外國人主管,這樣所謂國際化是膚淺的,並無裨益」。他又質疑M+的購藏方向、如何購藏,指當中一直存在許多疑案。他舉例:「用一千多萬購藏一個七十年代用夾板做成的東京壽司吧」。2014年,M+ 購入日本設計師倉俁史朗於 1988 年設計的《清友壽司吧》,館方未有公布成交價,惟當時有傳媒報道指是以約1500萬購入。

《立場》昨日曾就是否同意M+藏品涉違國安法一事,向胡恩威作進一步查詢,惟對方至今日仍未回覆。

何慶基:因政治態度改變退回藏品,會被國際貽笑

就連日針對 M+ 的批評,西九博物館前顧問小組成員、中大文化研究系客座教授何慶基表示「M+ 太國際化是事實」,對於「M+ 應該以香港藝術作為收藏核心重點」亦無異議。然而,他指出胡恩威的說法未能反映 M+ 「行政上以西方專家為主,但收藏很少西方」的情況。據他理解,館方資金主要用於購買國內當代藝術,「亞洲和香港當代藝術花費比例相對小」。

近日 M+ 藏品屢成批鬥對象,問及國際慣例上會否有博物館退回已購入的藏品,何慶基表示「除非作品造假、購買時已嚴重損壞或合約訂明,否則不能退回」。他補充道:「因政治態度有改變要求退回的情況絕少出現,將會被國際文化界貽笑,收藏家也不敢賣出收藏」。

何慶基稱,「強權可以把作品毀滅,但可能遭賣者起訴,更是十分難看」。他相信,館方或政府目前可能把藏品收起來永不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