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閱讀「帶著黃藍去英國」專題前言:當抗爭仍須努力,但生活已不止兩種顏色

在 BN(O) 簽證開始接受申請的第 47 天, 在倫敦唐寧街 10 號內閣辦公室一張椅子坐下——這本來是外相藍韜文的椅子。

一個現場職員告訴 Krish 說,自從武漢肺炎爆發後,辦公室已空置一年。

英國首相約翰遜進場了。他坐在辦公室正中位置,也就是 Krish 的對面。首相很忙。他與四個香港家庭的網上會面旋即開始。四個家庭都是在港版國安法實施後來到英國的,他們跟約翰遜談到各種各樣的民生問題,也不忘感謝英國開放 BNO 簽證;而約翰遜亦告訴他們說,英國舉國都為他們來英,感到自豪和高興。

會面結束後,Krish 離開首相府,在外面拍了一段短片上載 twitter。掛著偌大笑容,他說很高興為約翰遜安排了這次會面。

「繼續禱告!再談!」片段最後他說。

他是一名基督徒。

推動英國教會 Hong Kong Ready

古往今來宗教往往是落難者的避風港。

中國狠手打壓香港民主運動造成移民潮。根據英國政府最新數字,現時已有 27,000 人申請 BN(O) 簽證。估計今年來英港人數字達 13 萬;5 年內,30 萬。

Telegram 上,數十個香港人移英「谷 (group)」討論永遠熱烈。一個家長在「Liverpool | 居英港人聯盟」問小朋友可以去哪裡學畫畫,另一人在「港人移民雷丁 Reading 交流組」問簽證未批如何租樓,「BHK 英戰線」有人弱弱問英文唔掂會唔會搵唔到工。

民生無小事,問題無限多。一個新設網站 UKHK.org 便是為此而開。它介紹港人如何在英國搵屋、睇病、幫小朋友搞入學。短片與文字並用。當然最好還是有真人給你發問。UKHK 有數百名教會義工隨時 standby,幫助港人,「讓你在英國有家的感覺 (making your home in the UK)」,UKHK 如此寫。

這網站的創辦人就是 Krish Kandiah。過往一個月他發起 Hong Kong ready 計劃,呼籲英國的教會允諾接應漂洋過海的港人。計劃一呼百應,轉眼已有超過 1,000 家教會報名。在 UKHK 中「尋找教會」專頁有一幅 Google 地圖,紅點密集得分不清楚。以記者身在的倫敦為例,行十分鐘就有一間。

「香港人想不想要聽耶穌 (explore Christian faith),這是其次。」他說。「若他們想要鄰居、想要朋友、想要一個為他們打氣的人,我們會在。」

關心香港人幾乎成了 Krish Kandiah 的全職,現在他每周平均有四天專門用來處理香港的事。

不是政治專家

但 Krish Kandiah 是何方神聖?為甚麼他要關心香港人?如果你在網上搜他的名字,你會找到一幅他與黃之鋒在香港金鐘的合照。時間是 2019 年 11 月,那時候之鋒還未再次入獄,Krish 為 BBC Radio 4 跟黃之鋒做了一個 4 分鐘的訪問。

而其實那時候 Krish 才剛開始認識香港民主運動。他本業也不是記者,替 BBC 工作只是偶一為之。當時他去香港的真正目的,其實只是與某國際銀行的慈善部門合作,嘗試推動香港的孤兒能夠離開孤兒院,住在寄養家庭。

Krish 在個人網站介紹自己是個「社會企業家」,透過建立公民社會、信仰社群、政府與慈善單位的合作,解決社會難題。主要工作範疇就是兒童領養。他創辦的團體 Home For Good 主要工作是幫兒童尋找領養家庭(而開始做 UKHK 後,兒童領養的事每周就只幹一天)。

許多外國活躍人士關心香港,是出於政治立場,Krish 不是。他對香港也不特別熟。他有個叔叔在 1980 年代曾為港英政府打工,而他整輩子去過香港四五次,包括一次在 2018 年,於香港參加「亞洲公義特會」,探討教會如何服務貧苦大眾。

這就是他與香港的全部關係。

「總之我不是政治專家。」Krish 說。

敵意與款待

「如果說我為香港做的事與我過往為兒童做的事有甚麼關係,我會說它們都是關於『款待 (hospitality)』。」Krish 說。

Hospitality 是 Krish 幫助香港的一切起點,也是他的人生關鍵詞。2018 年他曾經在 TED X Oxford 演講,題目就是 “Can Hospitality Change the World”。

講台上, 他說自己的母親年輕時是如何從家鄉印度來到英國,又是如何得到一些英國人的款待關照,讓她可以落地生根。也並不是所有英國人都關照她。在六、七十年代的英國,種族歧視是嚴重的。人們向他媽媽扔香蕉,笑她不懂用刀叉。然而她沒有以眼還眼,反而好似打柔道一樣(Krish 用語),打開家門,做一鍋大鑊飯,一大鍋咖哩,誰都可以進去分一杯羹。

Krish 記得在他年少的時候,某夜晚上十一點鐘有人按門鈴。他的媽媽開門一看,那是個巨人似的男子。男子說他剛坐飛機來到英國,在飛機上他愛上了坐在身旁的女孩,可惜下機後與她失去聯繫,只知道她的目的地是英國海濱城鎮 Brighton,所以他決定挨家逐戶敲響 12 萬人家的門,直至找到這女孩為止。

男人的故事讓 Krish 想起恐怖電影,但他的母親卻說,「啊﹗進來坐坐。」她給他做一杯印度茶。「已經這麼晚了,不如今晚就在這裡過夜。」在他家人呼呼大睡的時候,Krish 徹夜把瑞士軍刀放在手邊。

然而甚麼都沒發生,留宿的男子甚至沒有牽去任何家中物品。

從今日香港人的角度講,Krish 的媽媽肯定是個「大愛左膠」。透過她,Krish 學到何謂款待 (hospitality),又為何款待可以改變世界。

「敵意 (hostility) 就是說,我不歡迎你,你不干我的事;款待的意思是,只要你有需要,我的家就是你的避風港 (hospital)。」

Krish 的母親已逝,但她至今仍是孩子的榜樣。

不含政治立場

去年 12 月,當 Krish 在新聞讀到英國政府要開放 BN(O) 簽證的時候,他不禁想:數以十萬計的香港人來英!他們會面對甚麼?疫情已經導致英國失業率高企,香港人可能會被視為爭飯碗,搞不好可以釀成一波種族歧視的浪潮。

於是 Krish 跑到英國內政部,問他們有甚麼想法。那時候內政部還沒有甚麼想法。Krish 對他們說﹕「我可以幫你們動員教會,應對這個問題。」

Hong Kong Ready Church 的正式啟動日期是 2021 年 2 月 5 日。那時英國已在封城,啟動禮是網上舉行。直播不只有 Krish 說話,他也邀請了許多「Chinese」教會(Krish 用語)的人。那天有多達 700 人參與這場虛擬典禮,超過 300 間教會在這一個半小時的直播內,報名成為 Hong Kong Ready Chuch 的一份子。

在這首度舉行的公眾活動,Krish 選擇開宗明義闡明 Hong Kong Ready Church 的政治立場,也就是:沒有立場。

「我們要說,無論你是否認同英國開放 BN(O) 移民渠道,香港人始終要成為我們的鄰居。」Krish 說,Hong Kong Ready Church 會為港人給予「激進程度的愛與款待 (radical level love and hospitality)」。「但我們不搞政治運動。有些組織正在做這種事,很好,但我們不採取任何立場。」

Krish 強調款待還款待,政治歸政治。UKHK 總是很小心不批評香港政府,也不讚美它。香港人要來英國,組織歡迎,但不會鼓勵。

「別碰為妙」

然而政治與款待不容易分割。事實上,政治與甚麼難以分割,這一點香港人應該很懂。國安法實施後,更應該懂。

Krish 也懂。早在他替 BBC 訪問黃之鋒時,已有人對他給予溫馨提示,說這可能會令他被貼上「黃色」標籤而惹上不必要的麻煩,而他做的甚至不是喊口號,只是不含立場的新聞報道。

中國政府將 BBC 封掉是後來的事。

事實上早在 Krish 著手籌備 UKHK 時,已經有人對他說,最好不要沾這淌混水。「就算你只是貢獻款待或幫助,你也是在宣示自己的政治立場。」他引述他們說。尤其是 Krish 從事慈善工作,籌款永遠是重要一環,倘被視為「幫助暴徒」,對他的影響可大可小。

「我勸你別碰為妙。」人們對他說。

然而對於幫助香港人這一點,Krish 卻是立場鮮明、堅定。他甚至用上「不道德 (immoral)」一詞去形容害怕政治而拒絕伸出援手的想法。

「只要你來我的國家,我就有道義照顧你。」Krish 說。「就好像領養小孩一樣。」

Chinese Church、Hongkonger Church

而政治問題並不止於外部質疑,也許更複雜的是內部矛盾。比如「Chinese」教會 (Chinese church) 就是一個很微妙的詞。如果一些移民的香港人認定 Hong Kong is not China,那 Hongkonger church 是不是 Chinese church?抑或應該用 Cantonese church?其實甚麼是 Chinese church?

在 Krish 為 Hong Kong Ready Church 舉辦的另一場網上活動,一個來自香港的講者這樣說﹕「香港人比中國人有遠遠更強的自由意識。. . . 好似 1989 年的天安門屠殺,它塑成了香港人的韌性、求生與自治意志。所以當你看香港文化和香港人,你會看到他們有強烈的身份意識。他們的文化與中國大陸很不相同。」

對於硬政治 UKHK 拒絕預設立場,但對於香港人感受到的中港差異,Krish 則只有尊重。對他來說,人本來就有差異,即便是在同一教會。

他說自己是個「外向者 (extrovert) 」,往往是說話先於思考,而這「可以帶來很大麻煩」。因此每每要講關於香港的事,寫關於香港的話,他總是會先讓香港的朋友過目。

在設立 UKHK 的過程中,他每天都在向香港人學習中港身份政治的複雜性,以及如何使用合適的語言。

「用『Chinese』教會這個字,不是因為所有教友都是來自中國,只是因為 Chinese 是組織使用的語言。但我也知道剛從香港來的人,聽到『Chinese』教會可能會以為與中共有關。所以我們在學習,該怎樣講才不會產生恐懼和對抗意識。」

「真的是各家有各家說法的。」Krish 說。UKHK 最近甚至為英國教會安排工作坊,令他們更明白香港文化與政治的敏感位置。「我們不想他們覺得這是簡單的事,以為認識一個香港家庭就等於認識整個香港。」

耶穌大於政治 宗教打破黃藍

UKHK 有一位匿名贊助人在背後支持。組織實際上的工作除了幫助港人融入英國外,也幫助他們向英國政府發聲,以調整 BNO 的相關政策。這也是為甚麼 Krish 一直有跟內政部聯絡。其實早在約翰遜與 BNO 家庭會面前,Krish 已安排過香港人與內政大臣彭黛玲 (Priti Patel) 見面。彭黛玲本身也是來自一個烏干達印度移民家庭,多少理解港人新移民的類似。Krish 形容那場對話進行得不錯。

3 月 12 日,英國政府再次聯絡 Krish,問他是否可以再安排一次會面,只是這次不是內政大臣,而是英國首相。Krish 立即著手動用他的香港人脈尋找合適對象。4 個家庭。最好是現居於不同地方,職業也最好不一樣。畢竟是直接對話,英語也要有一定水平。

如是一星期後,便有了那場香港傳媒關注的對話。

三天之後,我和 Krish 在牛津做了這個訪談。地方是他選的,他和妻子與六個小孩(有親生的,也有領養的)住在牛津附近。

路上他問了我許多關於香港的人和事,也告訴我 UKHK 的工作還在繼續,今後其中一個方向是聯繫英國商業機構,讓他們變得 Hong Kong Ready。英國社會有英國社會的運作模式,其中香港人較難適應的一點是,租樓、開戶,甚至連裝寬頻都要查信用評級。很多新來的香港人因為沒有信用評級而處處碰壁。Krish 希望連結一些企業,讓他們能夠特別處理新來的港客。

這並非不可能,一來對商界而言 30 萬港人也是個龐大商機;二來,Krish 可是坐過約翰遜對面安排香港家庭對話的人。

UKHK 原定計劃是運作大約一年,但 Krish 想要再辦籌款,讓計劃延續下去。

至於長遠的理想,始終是宗教人士常說的「那回事」﹕打破身份差異,打破黃藍分界。

Krish 告訴我,聖經《以弗所書》中有一段是使徒保羅講述,耶穌拆毀了隔絕猶太人和外邦人中間的牆,使雙方和睦、合而為一。

「如果在我們的教會,基督的愛也能夠拆毀我們之間的政治與種族分界,這會是相當美好的事。」

「我們可能有不一樣的觀點,但耶穌大過政治。」

他說,根據《聖經》描述,這個世界不同種族、不同語言的人,最終都會一同敬拜上帝。所以回顧歷史,教會總是努力實現這一點,雖然不是每次都成功。

我總是喜歡教外國基督徒一句廣東話。看 Krish 呆然的表情顯然他沒聽過「耶撚」這回事。我告訴他,若要達到你的理想,那麼落難到英國的人似乎需要擁抱那些逼他們落難英國的人。

那些曾經說過《國安法》只會影響一小撮人最終卻連楊岳橋都檢控的人。那些認為手持棍棒的小孩很可怕所以在至近距離用實彈槍擊他們的人。

Krish 用兩個例子回應。以下容我略去這兩個例子的細節,因為我想香港讀者們已經很清楚了﹕馬丁路德金的非暴力抗爭故事,和耶穌說被人打完右邊臉也要被人打左邊的故事。

「不是用暴力去對抗,而是用憐憫對抗暴力。」Krish 說。

他相信,從上帝身上得到寬恕者,會更有能力寬恕別人。

從實際角度講,第一步就是讓被恐懼與仇恨籠罩的人得到「被款待」的體驗。Krish 相信,若能做到這一點,他們就有機會能夠轉化 (transformation) 或治癒 (healing)。

在 Hong Kong Ready church 的成員中,有一個女士的故事是這樣的﹕

她的爸爸於 1970 年代末從香港移民英國。由於英文不好,到埗後只能在中餐館打工。然而他的鄰居,一個年邁的女人,不帶任何私心地幫助他。當她知道這男人本來在香港是做電訊行業,她就讓自己在英國電信 (British Telecom) 工作的孩子幫忙索取求職表格,與他坐下來一起填,還幫他準備面試。

她的爸爸後來在英國電信任職 40 年,養活了一家,如是有了今日的她。

Krish 說這是一個美麗的故事。

「我的希望是,UKHK 會在未來數十年帶來一個又一個這樣的故事。」他說。「從香港遠道而來,帶著創傷、面對挑戰的人們得到鄰舍的愛,並因此能夠自立。」

「到時候,他們會知道,自己屬於這裡。」

文/楊天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