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特區官員近日有非凡任務,一面宣揚剷除原有選舉制度合法合理,一面辯護香港營商環境的利好因素不變,彷彿政治制度的徹底更換對經濟制度毫無影響。

3 月初,美國傳統基金會發表第 27 份年度報告,將香港從全球經濟自由排名榜除名。儘管過去 26 年,香港有 25 次名列榜首,但該基金會認定香港近年的急劇變化,已使其淪為一個中國城市而已,沒需要作獨立的排名。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投函《華爾街日報》,盡數在港經商的有利條件一切如常,如商務、貿易、金融等等活動皆享有自由,還有資本主義制度、貨幣及財政自主,更有普通法制度和司法獨立,而且在《基本法》和「一國兩制」的保障下,香港是跟大陸分開的關稅區,有權自行制訂經濟及金融政策。

《華爾街日報》社論批評陳茂波抵賴中共正改造香港。該報指北京早已宣布《中英聯合聲明》已經失效,又主張只有「愛國者」才適合在行政、立法、司法機關供職,而《港區國安法》更訂明一些疑犯可移交北京審理,但陳對這些舉措不置一詞,視若無睹,因此《華爾街日報》奉勸陳茂波勿再「整色整水」(裝模作樣)去遊說人香港跟過往始終如一。

爭論的關鍵在於香港的經濟自由和自主都在收緊之中,其中涉及兩點要害,陳茂波亦隻字不提。一是香港已納入國家經濟計劃,成為大灣區計劃的一塊拼圖。區域內通行的政策和措施愈多,香港獨有的政策和措施愈少,而決定有多少通行政策,以至香港有何獨特角色,都交由國家來規劃,香港沒有話事權。二是政府財政開支的壓力,亦隨着大灣區發展而增加。跨地域的交通設施和網絡(過去是高鐵、通關口岸、港珠澳大橋等)有增無減,加上需要興建包括區內核心商業區在內的大規模填海(即明日大嶼計劃),現時八千餘億財政盈餘最後可以剩下多少,礙於特區政府對區域發展有不能推卸的財政承擔,日後亦難以獨善其身。

還有中央發給特區的任務,同樣可主宰政府的施政和財政。政務司司長張建宗近日向《金融時報》透露,北京責成特區政府更關心基層利益,尤其是房屋問題,也指點他們要改善社會分配不均。不過,張建宗更在意於向國際媒體表明心跡,即使國家任務在身,即使今年政府財政赤字接近 1,400 億元,以至新年度財政預算案提出增加股票印花稅三成,香港依然是稅務天堂,公司利得稅低,也不設資產增值稅、股息稅、銷售稅。奇怪的是,他更強調,法官不用向中國和中共宣誓效忠,也不會改變普通法制度,請外國投資者放心好了。

比起陳茂波的避重就輕,掩蓋真相又詐作不知,張建宗混雜虛實,有時坦白露底,有時虛張聲勢。他不怕與人口實,指中央干預香港內政,明言北京命令特區處理貧富懸殊問題,卻又拿不出辦法改善基層生活或者房屋問題,又害怕外國投資者擔心加稅,只好作出空泛承諾,再將說話扯上假議題(從來沒人要求公務員或法官宣誓效忠中共),以求瞞混過關。

歸根究底,天下沒有免費午餐,怎可以增加基層福利以至改善社會財富均分又不加稅收?更具體說,政府日後撥出更多土地,供興建公共房屋之用,勢必壓低私人樓房的需求和價錢,影響賣地及修改地契的收入,目前佔政府總入息 20% 至 25% 的土地收入,估計會降低多少呢?若土地的收入下降,又不加稅的話,如何支付每年大約 800 億元的基礎建設開支呢?

其實張、陳兩人與其委屈求全,辯護自己符合外國投資者的要求,倒不如急起直追,以「愛國愛港」為底氣,以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秘書長兼辦公室主任楊潔箎為模範,向美國傳統基金會以至國際社會喊話宣教:中國人不吃這套,他們沒有資格居高臨下同香港說話,他們訂立「經濟自由」和「良好營商環境」的標準不是國際標準,而美國的價值更非國際的價值。

否則如今,為保持國際地位而強詞辯解,最後願望落空事小,若被「愛國者」報刊盯上,視為擁抱西方對香港設定的價值,那就大事不妙了。

 

原刊於自由亞洲電台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