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活在加拿大

【文:Irene Chan】
雖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我們在 90 年代在加拿大多倫多生活,以下是這段期間的生活體會。
一.慢活在加拿大
加拿大絕對是一個慢活的國家。兩個老人家在內街行人過路線中間相遇,就站在馬路中央傾談 5 分鐘,路過的車便停下來 5 分鐘等他們說完走開才開動。
買衣服的女士和收銀員可以把付錢、找錢的過程拉長到 5 分鐘,但我最喜歡聽她們說話,尤其是當收銀員問,”Is it all you want?”通常都會有很精彩的答案,例如:”Of course not. Do you have any jewels? But I think that’s all for today.” 對答如流,像互訴心事。
前年暑假,多倫多的朋友回港探親,相約在中環離島碼頭坐船到梅窩。朋友到了閘機前才拿出八達通來,拍卡後才發覺不夠錢,站了 1 分鐘,想一想,再退後找零錢過機。後面有人忍不住說:「咩人嚟架 ? 咁慢嘅!」我想也不用想,即答:「加拿大人!」
二.Canada cares
加拿大又是一個互相關心的國家。
連小孩子也照做 : 通常前面的人進入入口,會拉着門讓後面的人通過後才放手。
在路上駕駛也很禮讓,稍為示意便會讓你超車。
下雪的時候車子在路邊被困,總會有幾個壯男下車,自行帶同鏟子,幫你鏟走車輪周圍的積雪,連車門也不用開,就可以繼續向前駛。
試過帶女兒去游泳池,游完才發覺把車匙鎖在車內,路過的鄰車司機提出要載我們一程,以在香港的經驗當然不會上車,而與女兒步行回家取後備匙,再步行回去把車駛走。
亦試過坐在路邊等拖車,很快就會有男士問,"Do you need help? "所以覺得加拿大的男子都英氣十足,就像總理杜魯多,He is so charming。
三.多元文化在加拿大
加拿大又是一個多元文化的國家,尊重個別差異。加拿大尊重多元文化,所以學生可以穿著自己國家的民族服裝上學,在自己民族的節日可以自行放假(例如農曆新年)。
但也有很多禁忌,例如回教徒和猶太人不吃豬肉,印度人不吃牛肉,有人對蛋或花生醬敏感等,所以有甚麼聚餐,例如生日會等,最保險是全素食。公立學校晚上有中文班可讀。
2008 年我拿了一年 no-pay leave 到多倫多陪女兒升讀大一,不是我們富有,而是有些人是可以遙距工作的。整整一年,我說過的英語不超過 50 句,購物在華人超市,看華人醫生等,原來在此地生活可以完全不說英語的,就是因為社會容許多元文化共存。
四.種族歧視在加拿大
雖說是多元文化,有不同的膚色,就有種族歧視的存在。
90 年代移民加拿大的中國人漸多,多倫多的大商店為了遷就華人早起購物的習慣,提早早上 8 時開門,可是那天我經過兩個售貨員身邊時,聽到她們說,"The Chinese they never shower in the morning." 但我自英國開始已習慣早晚淋浴,肯定身上沒有臭味,於是立即反駁,"What you should concern is whether we can pay, not the shower stuff!",她們立刻收聲走開。
在停車場下車,女兒聽到那些女人說,"They don’t know English. Why do they come here? " 就差點沒有叫我們滾回老家去。
都 90 年代了,還以為東方女子聽不懂英文 ; 還是部落心理:我是先來的,土地是我們的,你們比我們低等的心態,其實大家都是移民,前後腳到達而已。
平時心情好,又有時間,就會想好句子和他們對答; 心情不好或趕時間,便扮作不懂英語,扮懵,蒙混過關,asked them to explain,這也是在香港生活所積累的街頭智慧。也因此讓兩個孩子都讀私校,免受欺凌。
居住的第一年,就發現晚上女兒房間的後窗,隔着後園長期被一盞強力大燈照射着,幸好窗子小,不會因此而睡不著覺,所以沒有投訴。
有一天,女兒說鄰家有一個男孩子跳進我家後園,在還向她大叫,叫她 bad girl。
還來不及處理,到了第二天,同一家的男人敲門,警告我們不要把屎投入他家後園,否則會追究。
另一邊鄰家是一對說廣州話的女同性戀伴侶,在警局做文職,和她們商量後,她們建議我報警,因為他們騷擾 (harrass) 我們,在加拿大是誰先報警,誰的證供會作為投訴的藍本。
警察上門出後園一看,原來兩家的後園都被動物 (可能是一群浣熊) 入侵,遺下大量糞便,調查後警察到他家警告他們:男孩子不要再入侵我家,因為擅闖私人地方是犯法的。 後來我們晚飯後散步遇上他們,他們也沒有那麼囂張了。但那盞大光燈一直照耀着我們的後窗。
五.加拿大的失業率
加拿大是一個失業率高的國家,失業率高達 10%,即是每 10 個人有 1 個人失業。很難找工作,一般會先做義工,再做兼職,再做合約,很少固定全職,政府機構亦如此。其實美國海關也是僱用兼職或是合約或是新人的,因為那次我拿加拿大護照從香港經美國回加拿大,負責我過境的關員就因為不明白為什麼一個中國人會拿加拿大護照由香港回加拿大,要走到隔鄰通道詢問其他關員。
在加拿大有時分工很細,例如在醫院由餐車拿餐給病床上的病人會是一個 job,付很低工資但就創造了一個職位,讓多一個人有收入。
當地就業競爭激烈,為求搶客不擇手段,即使同在一個職場亦有競爭。周末我在 community college 學英文,孩子上學後有時會做醫院的義務傳譯,有時在電話裏,有時在醫院裏。有一次在醫院為一個投訴做即時傳譯,受害人是說廣州話的中國籍清潔工,被另一個墨西哥籍清潔工毆打,原因是中國人太勤力了,墨西哥人覺得在比較之下會被醫院認為是懶惰,恐怕被開除,恐嚇中國籍清潔工要做慢些,中國籍清潔工不答應,所以便打他,院方要決定個案有沒有種族歧視,所以要找廣州話傳譯,我不知道院方如果定性事件,其實我都不能判斷是文化差異還是種族歧視的問題。
就業率低令我們不怕認窮,年年冬天都是穿這件羽絨。
到超市買菜,哪些食物有特價便買哪些,不會考慮個人喜好。口袋袋滿 coupons,用來以平價購物。
但貧富懸殊影響年輕人就業,有車的可以到另一個 city 找工作,沒有車的只能在可步行到的範圍找工作,以節省交通費。
要找到工作,要看政策和時機,要 well equipped。Well equipped 包括要有高科技設備,我就在加拿大第一次見到建築師用隨身攜帶的 portable printer 即時列印報告給顧客。
能在加拿大留下來的朋友,都是能找到工作的人士。有公校教師、高科技人才、社工、教車師傅等,當然亦包括財力雄厚的家庭。
因為移民和難民的不斷遷入,政府在各樣設施都要照顧他們的需要。
加拿大一向承認香港的專業資格,所以也承認香港教師的專業資格,但香港不承認加拿大的教師資格,朋友的兒子在多倫多讀完教育文憑,也只能在香港教直資中學,我就有一封三年有效的 Letter of Eligible 的資格證明,三年之內找到學校請我,就可從代課老師轉做全職老師。 學校有各個族裔的學生,就需要有不同族裔的老師,本地一向缺乏數學老師,加上朋友入職那一年,有很多數學老師退休 (加拿大的法定退休年齡是 65 歲),所以機緣巧合,朋友就進入了公立中學任教 (他和太太都有工作,是另人羨慕的雙職家庭); 我沒有找學校的主要是因為我主修的生物科有很多物種的名詞,又長又難讀,所以不敢申請中學的教職。如果應徵,我的優勢是我是少數族裔,也是少數可以教理科的女性,會對少數族裔的女生起着模範的作用。
高科技人才也是比較容易找工作,尤其是美國公司,因為加拿大有免費醫療而美國沒有,美國人要自己買醫療保險,所以美國公司在加拿請員工成本較低。
增聘社工也是因為要服務越來越多的少數族裔移民。
香港人手車是世界一絕,試想在這樣狹窄的路面,這樣多的行人,這樣繁忙的迴旋處 (從未見過一個地方有這麼多的迴旋處) 駕駛也能應付裕如,不當教車師傅豈不是浪費! 而且在加拿大人人要用車,單做新移民的生意,已足夠餬口。
有少數族裔的移民顧客,服務業也需要增加少數族裔員工,例如銀行,匯豐銀行就增加了一些華人員工來應付日益增多的中國移民。
其實我們都是移民,不是難民,是優秀的人類,加拿大政府批准我們移民,是因為我們有利用價值,所以只要肯問肯做,由義工、兼職、合約、全職等逐步慢慢提升,都會有出路的。
也有人選擇到自己族裔的公司打工的,但這些新移民開設的公司比較容易倒閉,所以也是很不穩定的。
在加拿大找工作很強調加拿大經驗,所以不在當地生活一段時間,比較難在短期內找到工作。但一些公司對於人才,還是願意用優厚條件聘用的。我一個新認識、在附近居住的朋友,她在銀行負責批核貸款的,她申請的溫哥華銀行就以替她付搬遷費為條件挖角。
六.加拿大的福利制度
加拿大是一個福利國家,因此稅率高達 50%。看醫生(配藥要錢)、專科檢查、體檢、游泳、溜冰、冰上曲棍球、公立中小學、營地、公園、道路鏟雪等設施都是免費的。
退休後只要有交稅,每月可以有約千多元的生活津貼。
小孩子由出生至 2 歲可領奶粉津貼,婦女有 18 個的有部分薪金的產假,有公立中學提供課室讓 teen mums 帶初生 BB 到校餵奶等,都是全面照顧國民的需要。
七.加拿大的消閒生活
人人平等,政府會供給國民基本的消閒場所,例如下雪時有些小朋友可以付費去 skiing rink 滑雪,有些小朋友可以在 Yonge Street 最長的斜坡上,坐自攜雪兜 ( toboggan) 滑下來,一樣玩個不亦樂乎,不會自卑的。
多倫多北部有一個 Lake Simcoe,有些在湖邊的屋子的後花園包括了下水的地方,這樣其他人便不能下水游泳了,但政府會在某些房子之間留下通道,讓其他居民也可以到湖中游泳,可見政府有考慮到各個階層的需要。
加拿大人在假期或周末都不工作,男人負責剪草、鏟雪、木工等,總理也不例外,女人要負責煮食,加拿大人很少外出用膳。如果以為請菲傭可以幫到手,就純屬誤會,鄰家一對猶太人朋友,他們是雙職父母 (嘩!少有,勁羨慕),所以要聘請菲傭照顧女兒,但根據勞工法例,菲傭的工作時間是每日的朝 9 晚 5,星期六、日休息,還要供食宿呢!所以朋友放工回家,還要用洗碗機善後的。
加拿大人在貧富的夾縫中生活,在生活的夾縫中享受人生。
春天到公園,夏天遊湖,秋天露營,冬天滑雪,工作時工作,遊戲時遊戲,we play hard ,we work very hard。加拿大常下雪,所以一見陽光,馬上湧到戶外活動,也趁機舉行 garage sale,把家中沒有用的物品變賣,孩子會自製檸檬水叫賣,期間又可以大家閒聊,消磨時間。所以夏天常駕車尋找 garage sale 來尋寶,同時也享受夏日時光。
97 年回港,適應時差後,時間是這樣安排的:上午替孩子找學校面試,趁有時間,趁有陽光,下午帶孩子到海灘流連,食、飲、瞓、痾全在淺水灣,直到太陽快要下山,才帶着一身泥沙,一身汗水,乘巴士回家,對,乘巴士,無損我們享受陽光與海灘的權利與興致。等孩子開學了,才慢慢佈置新居,反正裝箱的物品還未運回香港。
八.在加拿大駕駛
在加拿大沒有車等於沒有腳,要擁有車就要買保險。
我試過在孩子上學後獨自駕車沿 Yonge Street 北上,因為聽說可以到達北極。
多倫多全年大部分時間路面都有雪,雪地駕駛易 skide,試過前面有停車,用腳踏 brake 卻停不到車,眼看快撞上了,只好大力用手抽 hand brake。下車一看,只差 5 cm就撞上了,全世界的交通則例都是後車撞前車,一定是錯在後車,因為後車可以看到前車,而前車看不到後車。
九.結論
總的來說,加拿大適合居住,但不能賺大錢,在加拿大找工作很強調加拿大經驗,所以不在當地生活一段時間,比較難在短期內找到工作。但加拿大的天然美景,生活費低,沒有傳統束縛等,都是有利的因素把人留住。女兒的一個印度同學的媽媽改嫁給繼父,在印度社會是死罪,但就可以在加拿大發生,同樣鄰居的一對女同性戀是中國人,在這裏也不會受到歧視。
加拿大工資低,可是生活費也低。09 年回過加拿大,有一次找拖車,來接客的年輕人知道我們也是從香港來的,便聊起來,他是 McMaster University 機械工程系畢業,現職拖車。他有些同學回流返港,工資比他高一半,可是開支也大,尤其是房租,儲不到錢買房子,不敢結婚,反而他在多倫多,因為生活費低,所以可以買屋、結婚生子,安定下來。這又是另一些人的選擇。
就業始終要面對,本田關閉溫莎市的車廠,工人遷到黃刀鎮開採石油; 石油跌價,石油業萎縮,他們再遷到阿拉斯加捉皇帝蟹。四處流徙,都是為了求生存。香港人有選擇留加的,也有選擇回港的,要看在哪裏可以找到工作,逐水草而居,就像以前的遊牧民族一樣,沒有分別。處處為家不是家,又要能隨遇而安。從一個拉闊了的角度來看,我們都是地球人,以地球為家,在地球上游走,又有何不可?況且遷徙的經歷越多,越會明白:where 不重要,with whom 才是最重要。
作者簡介: 退休教師。好學,成櫃桶興趣班沙紙。年輕時常轉工,曾任專職家庭主婦 13 年,並以此為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