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書店 每周一書】時光機
倘若擁有一台時光機,你會快轉到未來一探究竟,還是希望時間能夠往回走?有時候,閱讀也像坐上時光機,帶你逃逸到想像的國度,或回憶某段已逝時光。
Hong Kong Book Era 本週推薦尼爾.麥葛瑞格《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帶讀者探索諸神的起源,去到摩西、耶穌、釋迦牟尼、穆罕默德他們身處的年代。此書由BBC廣播四台和大英博物館合作推出,圖文並茂,透過物件、地景和活動等等探索各種信仰,闡述宗教與政治之間的關係。
解憂舊書店選擇了西班牙小說《時空旅行社》,講述一個十九世紀的英國故事,情節錯綜複雜,由多條主線組成,虛實交錯;田園書屋則推薦 Markus Zusak 的《偷書賊》,此書以二次大戰德國為時空架構,講述一名被收養的小女孩,如何藉由偷書、閱讀、寫作撫慰自己以及周遭人們的心靈,甚至因寫作而解救了自己的生命。
樂文書店介紹了Peter Brannen的《地球毀滅記》,回顧地球歷史上五次全球性的生物滅絕;序言書室則選擇法國哲學家利歐塔的《為什麼哲學思考?》,帶領讀者回到哲學思考發生之初。利歐塔在書中重新解釋了柏拉圖《會飲篇》與於 Eros(愛欲)誕生的神話故事,也分析了黑格爾對統一性闕如的論述、上古哲人赫拉克利特的斷篇等。
序言書室: Jean-François Lyotard《為什麼哲學思考?:法國哲學家利歐塔給大一學生的四堂講課》
當人人都不想活在當下,最近台灣出版法國哲學家利歐塔給學生的講課《為什麼哲學思考?》的中譯本,像一個時光機般,把讀者帶到哲學思考發生之初。「為什麼哲學思考」的原文是Pourquoi philosopher?pourquoi就是「為了」(pour)「什麼」(quoi),而「哲學思考」(philosopher)是將「哲學」這個詞變成動詞,可理解為「搞哲學」。「哲學」(philosophy)從蘇格拉底那個傳統理解,就是「愛智慧」。整個書名好比在問「你又為了什麼而從事愛智慧的事情呢?」而「為了」和「愛-」本身與人的欲望有關。上過拉康精神分析課堂的利歐塔,就是從這一種路途理解哲學的:先有欲望,而人作為一個欲望的主體,與其欲望對象無法達致統一,於是必須訴諸與哲學攸關的言說甚至行動。利歐塔在書中重新解釋柏拉圖《會飲篇》與於Eros(愛欲)誕生的神話故事,還分析黑格爾對統一性闕如的論述,還有上古哲人赫拉克利特的斷篇。這部時光機的終點不是整個西方哲學史,反而是從當下一刻每個人被誘發產生思考到為實現思想而產生言行的過程,尤其是甘願親歷各種時代亂流的我們。
Hong Kong Book Era:尼爾.麥葛瑞格《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
如果有時光機,相信會有人想回到過去,去到摩西、耶穌、釋迦牟尼、穆罕默德他們身處的年代,探究眾多宗教的原始面貌。除了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這些仍然流行的宗教外,世界上還有許多的信仰,曾經盛極一時但已式微,但流傳下來的故事仍然引人入勝。
諸神的起源或許是難解的謎,但即使沒法穿梭時空,今日仍可以憑著一些文物與紀錄重現往昔。這本BBC廣播四台和大英博物館合作推出圖文並茂的著作,由前館長尼爾・麥葛瑞格文字導賞,透過物件、地景和活動等等探索各種信仰,闡述宗教與政治之間的關係。此書既可以當成是一本宗教史,又可以是藝術史、世界史,甚或至是一次文化之旅也可以。
也許正是因為信仰無法解釋,才給人們留下無限想像,有那麼多關於眾神的故事,藝術創作也由此而起。所以真的要乘坐這部時光機嗎?
解憂舊書店:菲利士‧帕爾馬《時空旅行社》
「時光機」不論在小說或電影,從來在都很有市場。從十九世紀作家威爾斯的小說《時光機》,及廿世紀的電影《回到未來》系列,到廿一世紀大量的穿越題材,都因為人類還不能掌控時空而對之渴求,卻求之不得,唯有借幻想來止渴。其中一本西班牙小說作品《時空旅行社》直接以《時光機》小說作始,說了一個十九世紀的英國故事,也算是向當時科幻小說先驅致敬。故事錯綜複雜,由多條主線組成,虛實交錯,角色許多是真實人物,如為救被開膛手傑克所殺的情人,而向「穆雷時空旅行社」求助,作家威爾斯剛完稿《隠形人》,卻發生如他所寫的情節狀況,還有《德古拉》作者史托克和《碧廬冤孽》作者詹姆斯也有登場。小說帶讀者去了一趟時空旅行,作者巧妙安排,既讓你感到只是一場騙局,又使你認為時空旅行是有可能發生的。
田園書屋:馬格斯.朱薩克 Markus Zusak《偷書賊》
這是一本以二次大戰德國為時空架構的故事,一名被收養的小女孩,如何藉由偷書、閱讀、寫作撫慰自己以及周遭人們的心靈,並且因為寫作而解救了自己的生命。本書以新穎的敘事方式,以「死神」為第一人稱敘事者,帶領我們穿越古今,進入到希特勒的黑暗世代。書中寫出的人性、社會、甚至是「死神」,都可以投射出現今社會的一些寫實狀況:人類和人性,原來可以光明、可以黑暗;可以選擇良善、可以墮落無極。書中死神的一句話堪稱金句:「人們真的很愛找死。」
作者的說故事技巧高超,故事又催人熱淚。最令讀者讚嘆的是,作者用「書」來作為整本書的焦點。二次大戰期間,希特勒透過文字與符號,控制了部分德國人的心智與靈魂,扼殺人類的道德觀與理智,合理化屠殺猶太人的瘋狂行為。文字力量如此大,人類心境如此極端,可以藉由文字傳達人心最深層的溫柔與關懷,卻也可以藉由文字極大化個人的狂妄與私慾——美麗與醜惡共生,連死神也不能理解人性的衝突。
樂文書店:Peter Brannen《地球毀滅記》
從現在開始回溯,你舉起一隻腳,網路沒有了,地表三份之一的珊瑚礁重現,原子彈復原為未爆狀態,人類打了兩場世界大戰(但次序相反),地球背日面的電燈光芒熄滅;最後當你的腳落地時,鄂圖曼帝國重新出現。這是第一步。當你走完二十步,耶穌已經與你同行;再走幾步,其他宗教也開始消失。
每走一步,文化發展的里程碑消失的速度就愈來愈令人震驚;最早的法律制度和文字消失了,只要走幾十步,一切有記載歷史全都消失得無影無蹤,人類所有文明都在你後面,走到恐龍時代只餘下一小段,再走遠一點就能遇到三葉蟲,太陽下山的時候大概就能抵達地球誕生的年代。
事實上,你還得每天走32公里,四年後才能走完地球的歷史。
如果要走到宇宙誕生那一刻,你還得再走上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