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森早前配合建制傳媒的文革攻勢,聲言香港藝術發展局排斥「愛國愛港」藝術團體,並多次資助多個支持反送中運動的藝團,惟其不足一天即大出洋相,被揭發其話劇《金鎖記》於數年前獲藝發局超過 30 萬元資助。無獨有偶,新民黨容海恩亦在日前大放厥詞,指 M+ 博物館展出艾未未作品,有違反港區國安法之嫌,當然,像容海恩般藝術賞析水平不足之輩,自然會被藝發局委員認為其「見識少啲」,淪為笑柄。

如此親共人士對文化界口誅筆伐,力求政治正確,不禁令人回想一份影響近代中國深遠的文件,名為《二月紀要》。半個世紀前,毛澤東曾對當代中國的文藝作品表示「問題不少」,認為黨內份子「不熱心提倡社會主義藝術」。於是,他命以江青、林彪為首的小組對文藝創作,尤其是戲劇等作出極大的整改,當時二人直指不少作品建構了「反黨、反社會主義的黑線」,故後來江青於紀要中清晰指示要「學好毛主席的著作,認真進行調查研究,種好試驗田,搞好樣板,在這一場『興無滅資』(即興無產階級,滅資產階級)的文化革命鬥爭中起好帶頭作用」。後來的故事,就是人稱「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了。

在文革十年浩劫間,有八部膾炙人口的表演,包括《紅燈記》、《沙家浜》以及近年徐克再改拍成電影的《智取威虎山》等,時人合稱為「樣板戲」。而「樣板」一詞,也非橫空出世,其引用自《解放日報》於〈認真地向京劇紅燈記學習〉文章一句「這是京劇革命化的一個出色『樣板』」得名,其後,全國人民幾乎無不看過這些極具「革命色彩」的劇作,而其他與黨「路線不符」的文藝創作者,自然就是開始被整治的一群。長篇小說《駱駝祥子》、話劇《茶館》的作者老舍,幾乎是第一批被紅衛兵鬥死的文化人,遭人無故毒打、羞辱的他,在 1966 年 8 月底選擇投湖自盡,結束傳奇而晚年淒苦的一生。

其實《二月紀要》的重點,不過是借文藝劇作為名,把政治鬥爭帶到每一個社會階層、範疇,以吳晗《海瑞罷官》為例,原本深得毛澤東賞識的劇作,被「四人幫」之一的姚文元扭曲為反黨的「大毒草」,不僅使痛斥官場歪風的歷史文藝創作成為了吳晗被批鬥的引子,也成為了點燃文化大革命這場奪權風暴的主要導火線。

從反送中紀錄電影《理大圍城》於高先電影院的下架紀錄片《不割蓆》入選奧斯卡最佳紀錄短片而引起內地停播頒獎典禮等,足見港版「十年浩劫」已是如箭在弦,高志森日前在港台節目《視點 31》訪問中大言不慚道:「若果未夠了解國安法,係咪一定要去撼這些話題?」不過,那條由黨而定的無形紅線,你真的知道在哪裡嗎?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