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督葛量洪主政的十年(1947-1957),香港建築業相當蓬勃。雖然部分是戰後重建,但南逃避難人口增長也是原因之一。很多學校、醫院、社區診所、徙置區、公屋等民生設施都在這十年興建或奠定基礎。儘管設計,配套未必最佳,但巧婦難為無米炊,也算是功德無量。

葛量洪醫院

葛量洪醫院位於港島南區,落成於1957年。由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策劃興建。其實二十世紀初香港最大的社區衛生問題是肺結核病 (即肺癆) 的傳播。醫院因此主要治療肺癆病人,共有五百個床位,於一年內完成興建。平面圖可見到分了大小高低兩座,低座是行政設置,長條形高座是病房。分開功能亦是儘量減少空氣傳染的可能。另外高座的形狀扁長,兩邊開窗和設有露台,也是促進空氣對流的最好方法!而選址在黃竹坑的半山,主要是遠離市區。醫院座北向南,亦有利通風及陽光。整個設計便是今天我們常說的 Environmental Design,Passive Design 的好例子!不過,當年沒有強力抽風系統,負壓病房,超級空氣過濾機等等,也只有這方法。

設計初期也考慮以後可興建一些「Chalet」(簡單形容,便是歐州半山渡假小屋),因為醫院當年也有作為療養院原意。不過最終沒有進行。

醫院的第一任院長朱雷士醫生 (Dr. Ramon Chu Ruiz) 是1951年港大醫科畢業的胸肺專家,和太太歐愛蓮醫生多年在天主教區供獻良多,值得敬佩!

葛量洪醫院建築師:周李建築師事務所

承建商:新昌

補充:肺結核病對香港建築設計有深遠影響。這個亦是1935年房屋委員會報告中的重點,必需從解決擠逼的住屋問題起首,才可減少空氣中傳播結核病的可能。而這份報告的內容也反映到到五十年公屋的設計中。

布政司官邸

港督葛量洪1947年初到香港時,據統計,20% 位於市區的建築物受到不同情度的損壞,部份是盟軍轟炸引起,更大部份是搶掠所引致,木門木窗木傢俬均被拆去生柴燒火用。很多豪門大宅被破壞後也付之一炬。

Colonial Secretary(即今天政務司司長)這個名稱現在只有在歷史書上才見到。1976年後改為 Chief Secretary(布政司,呢個名其實又簡單易讀又有歷史感!)。戰前數任布政司在山頂租住過的官邸分別有 Tanderagee 及 Lysholt 兩幢大宅,兩者在戰時均變成頹垣敗瓦。

1951年,政府為布政司興建位於白加道的新官邸,取址在舊域多利醫院。這幢大宅外表雖然相當平實,但佈局也反映當年階級分明之處。例如下車迴旋處傍的一排小房,分別給予 Boy,Amah,Chaffuer,Coolie 等人。在主樓地下,主要是客飯廳及書房,東面則有一個面向花園的早餐平台。一樓是睡房。不過在中軸線上有一間稱為「Hot Room」的房間。筆者還未想到有何作用,如讀者有資料,請賜教!

不過,雖說是官邸,這幢大宅用料還是十分普通,都是本地出產磚石瓦和一些柚木裝飾,部份物料甚至在其他政府建築物清折後重用,花費較高只有大堂吊燈及壁爐。壁爐這東西在西式大宅常見。住在山頂,香港的濕寒冬天其實並不好受,也難怪高官們到今天仍有圍爐取暖之習慣!

布政司官邸建築師:公務局

承建商:新昌

補充:布政司官邸英文正名為 Victoria House,現今稱為「政務司司長公館」。

青山醫院

筆者一向覺得葛量洪的政績好像不太多人知曉。事實上他是一個頗有管治能力的港督,任內推動的教育,住屋政策都的確解決到社會上的急切需要,有助戰後復原。也正如筆者之前所說,沒有葛量洪打下的基礎,麥理浩的治港黃金十年也可能不會出現。

青山醫院這地方人所共識,但始終有點不為人知感覺。醫院籌建於葛量洪主政期內的1953年,但至1961年才開幕。主要是替代西環域多利精神病院和高街精神病院。醫院設於青山,多少考慮到社會上對精神病人的歧視。但大量室外空間對治療康復也的確有所幫助。

青山醫院當年已算相當先進,醫院設施考慮到不同類型的治療方式,例如職業治療、物理治療等。雖然設計上也預計擴展可能, 但初定的1000個床位仍未能滿足每年持續增加的個案。經過60, 70年代兩次增建後,青山醫院仍追不上服務需求,最終也在90年代初清拆重建。

精神病在今天仍受到不少歧視。「青山」這代號也變作一種標籖。外國也有研究指出大城市高密度,緊張壓逼式生活對精神病有一定誘因。可惜精神健康問題還好像不甚重視!

青山醫院原希望冠名於葛量洪。據說葛督禮貌地婉拒了。

青山醫院建築師:公務局

補充:葛量洪其中不足的是政治上非常保守。他認定中國有天必收回香港,而任何的民主進程對整個討論並沒有作用。或者也可以說他是務實派吧。

(文本無題,現題為編輯所擬)

作者 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