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中有思:最道地和最貼地的年青舞蹈家展演
聽着這批年青舞者在演後座談會分享他們排練抽筋也是繼續跳和演出失平衡只會想盡快起身的情況,對比演後座談會前與觀眾快樂互動青年舞蹈展演,實在有很大的對比。或者這次青年舞蹈家展演再一次體現《狂舞派》的名句:「為了跳舞,你可以去到幾盡?」
《舞當喺(荃灣)開檔》可算是難得演示年青藝術家對藝術的熱誠和創意之餘,更同時以觀眾互動引發思考舞蹈的美學如何定義,可見其節目設計的巧思。不得不說城市當代舞蹈團在疫症之中仍堅持年青舞者互動舞劇疫症重開頭炮實在是大膽嘗試。不單顯示舞團對年青舞者信心,更銳意打破現代舞與觀眾距離。而為了突顯整個舞劇是和年青人一起學習和創作舞蹈的過程,副藝術總監黃狄文作為舞劇主持更有意以不完全美的側手翻作始,似寄語所有年青舞者也是由不完美作為起步點。整個舞劇形式上以舞蹈比賽作招徠,符合時下年青觀眾喜愛看街舞所帶來緊張刺激和熱鬧氣氛。甚至為搏君一笑,以「周星馳」式參賽者名稱和一連串生鬼台詞突顯各位年青舞者的個人風格,有別於一般青年舞蹈家展演純以自選舞蹈顯才華,也容易讓少欣賞舞蹈的觀眾更易理解。以「漿爆奶皇流沙勤」配上男舞者充滿自我風格的breaking 動作,以香港地道語言介紹舞蹈家的舞蹈特色,實在比以場刊寫上眾年青藝術家簡介更能令觀眾印象深刻。
互動創造舞蹈語言
欣賞每一種藝術,就有如學飲紅酒一樣,欠缺了一些對產地、釀造或提子品種的知識,飲再多也只是豪飲而不是品味。這個知識門檻的確為藝術增添光環,但同時也會令人望門輕嘆。然而城市當代舞蹈團在這個節目設計卻別具心思,結合即興演出和觀眾參與。由觀眾決定舞蹈關鍵字,再由台上五位舞者即興創作相關動作,然後由主持從中挑選合適動作,並連成一連串舞步。這個「句子建構」過程讓觀眾即興參與和理解舞蹈語言的可能性,更可以了解編舞如何選擇合適舞蹈語言成為作品。舞劇沒有為了演示年青藝術家創意而全程用破格演出去搏取觀眾眼球,而是非常貼地引導觀眾在探索舞蹈語言的過程學懂如何欣賞舞蹈作品,再讓觀眾欣賞舞者的創意和付出。
整個舞蹈演出本質上是以舞蹈創作貫穿,當中帶出的美學討論比只集中討論年青舞蹈家造詣更有意義,比單純展示年青舞者舞蹈天賦更印象深刻。下一個環節的四人即興群舞,被挑選的四位舞者展示渾身解數之餘,更重要平衡當中的無言默契。「荃灣雙妹嘜麗君同凱樺」的雙人舞和「漿爆奶皇流沙勤」抽象風格在這個四人群舞中的衝突不時浮現,每個鏡象模仿均顯示節奏上的差異性。但有趣的是「漿爆奶皇流沙勤」在完結時巧妙運用這個差異在群舞完結動作時突圍而出,在畫面上形成一個三角形。這時場外舞者和主持在討論究竟一場群舞是一致完成同一動作才算是完美完結,還是形成一個獨特形狀才算有團隊精神?這問題每個人應有不同答案,但這個思考已開始引導觀眾如何去評定一場屬於完美的舞蹈演出。
地道素材,創意舞蹈,在平凡突顯不平凡
既然演出富有香港地道特色,連演出也用上富有香港特色的物品 – 摺櫈和筷子進行舞蹈創作,在平凡中突顯肢體動作如何引導優雅。摺櫈作為大排檔必備之物和十大武器之首,實在難以令人聯想起舞蹈。但在編舞伍宇烈安排下,這場群舞之中伴以芭蕾舞劇《胡桃夾子》的古典音樂,每位舞者洋溢着平生以來從未對摺櫈的重視:各舞者一同行雲流水在摺櫈旁旋轉,再摺起摺櫈跟隨身體作一連串搖擺和延伸,最後眾舞者背對觀眾坐在摺櫈上回眸。誰說空間有限不能跳舞,即使運用地道摺櫈,也能跳出趣味盎然的現代舞。
整個舞劇以筷子功爭食作結。在眾人爭食之間,畫面以筷子互相「夾」為大家定格,其寓意深長。除了舞者和編舞教學相長互相角力之外,更有各人在創作過程之中不斷雕琢磨的意味,為整個演出作畫龍點睛之筆。
整個現代舞演出可算是老少咸宜,沒有太多舞蹈知識也至少從趣怪對白中找到樂趣。特別一提演後藝人談,實在難得一見年青觀眾落力回應。比起平日演後座談會鴉雀無聲的尷尬,藝術總監伍宇烈和副藝術總監(教育)梁曉端主持下,為整個節目深化其教育意義。而年青觀眾放膽分享他們對演出的詮釋,也令我感到香港多年來的藝術培育並沒有白費,而是慢慢培育了一批對藝術感到好奇而有獨立思考的舞蹈觀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