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 2021 年,有人認為 5 仙已經一文不值,事實上又是否如此呢?在回收基金撥款資助下,免「廢」暢飲於上年 11 月開始展開社區回贈試驗計劃,回收一個飲品膠樽可獲 5 仙,回收一公斤的飲品膠樽可獲約 2 元回贈,現時全港有超過 30 個街角回收店及流動回收車成為有賞回收點。逾千名「社區回收員」收集原本無利潤的膠樽,賺取額外津貼的同時,組成了強大的社區回收網絡。就成效而言,我們的回收點平均每月收集到約 13 萬個膠樽(約 3.25 噸),反觀現時的智能回收機計劃,每月平均收集到約 6,000 個膠樽,兩者相差逾 20 倍。由此可見,回贈金額的多寡並非唯一決定因素,建立高效率的地區回收網絡,才是成功推動回收的關鍵。

當然,有團體建議每個膠樽高達 5 毫的回贈,希望透過提升經濟誘因而進一步推高回收率,但參考現時飲品包裝的回收價值 — 每個鋁罐為 3 至 5 仙、每個膠樽約 2 仙,回贈金額因此不宜相差太遠。日後我們可否加碼?當然可以考慮,但凡事均有利弊,我們首先應充份了解高回贈金額下帶來的隱患。

5 仙回贈作為起步點

政府在最新的塑膠飲料容器生產者責任計劃下提出每個膠樽回贈 1 毫,而且需額外徵收 4 至 5 毫的「處理費」,我們可預視飲品製造商及零售商會把額外約 6 毫的徵費轉嫁消費者。以每支 8 元的樽裝水為例,6 毫的徵費相等於加價 7.5%,對地盤工人、清潔工等經常要飲用樽裝飲品的人士而言,些微的增幅已大大加重他們的經濟負擔。

事實上,回贈只是鼓勵回收的誘因,除了回贈金額外,市民應理解回收工作的其他成本(包括物流運輸、回收處理、行政、規管等收費);提高回贈金額或許會吸引更多人回收,但同時我們擔心會吸引更多人心存貪念,製造低成本膠樽以騙取回贈,最終增加回收成本,尤其是需要額外的人力物力去杜絕欺詐行為。

我們認同污染者自付的原則,但若然將額外成本轉嫁,變相「懲罰」消費者,又是否大家所樂見?還是我們先以較低的回贈/徵費作起步點,盡快落實推行生產者責任計劃,若回收成效未如理想,然後再循序漸進加碼?

當然,回贈金額多少各有利弊,正如本人與環保學者邱榮光博士早前在網上公開討論中的分享,我們樂見各持份者積極在回收行業上出謀獻策,互相學習,尋找一個適合香港的回收模式,推行符合經濟效益和可持續發展的方案。

最後,免「廢」暢飲必須澄清我們不是飲品商的「說客」。我們的工作小組成員涵蓋飲品製造商和進口商、資源管理和回收商、零售商、和非政府組織等不同行業,我們的方案亦是基於各行業成員的經驗意見而提出。事實上,早於政府提出生產者責任計劃前,免「廢」暢飲已致力透過不同行動將策略付諸實行,以減少在飲品消耗過程中產生的廢物。我們的成員有的正在建造回收工廠,有的研究改善包裝的可回收性,有的為香港回收膠樽和紙包飲品盒等飲品包裝提供各種方案,並積極展開不同的自願性減廢計劃,有的聯同環保團體大力推動飲品包裝生產者責任制及都市固體廢物徵費立法等。而早於政府推出 60 部入樽機前,各飲品生產商已自發地斥資推行入樽機及各類回收計劃,務求有效地回收所生產的各類飲品包裝。我們的回收目標是在 2030 年前,或我們齊心努力的話,我們可在 2025 年從廢物中回收 70-90% 飲品包裝,並承諾在成本、便利性和消費者權益各方面的影響減至最低。

飲品業界、零售商、回收業界和環保團體互相監察,並分享學習經驗是我們過去三年工作的成果,我們歡迎相關持份者加入小組理性討論。回贈多少應由公眾定奪,但在提倡較高的回贈時,大眾必須了解飲品的零售價及徵費亦會上升,高回贈有社會成本的。

 

作者為免「廢」暢飲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