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疏有別的國慶
教育局向中小學派發由內地編寫的繁體字版《我的家在中國》,作為輔助教材及中史問答比賽參考書。早前《蘋果》找我評論簡體字版,頗有些發現,其中《國慶節》一冊最難忘,值得詳述。
撇開經典馬克思主義視民族主義為一種資產階級觀念不談,愛國主義和復興中華民族成了當代中國的關鍵詞。《我的家在中國》明顯為愛國教育而寫。凡國必鼓勵國民愛國 (當然各國焦點有所不同),相關素材若按事實建構對國之情,並無不可。言則《國慶節》分冊質量如何?
事實方面,該書援引事例陳述國國慶的由來和意義:天安門廣場的檢閱方陣、從環保方陣講到小康、國慶花壇、廣場周邊建築及曾擺放的 56 根民族團結柱、閱兵、開國大典、2009 年閱兵首次全部武器中國製造、抗戰地道戰、首面國旗用水管升起、硅谷留美博士參觀閱兵後回國創業,等等。(書中當然不會涵蓋中華民國時期的國慶)
用語方面,正面且情感濃厚:祖國母情、多姿多彩、神奇的定海神針 (描述「民族團結柱」)、自信、莊嚴、勃勃生機、咋舌稱奇、原創 (指 2009 年閱兵的中國製造武器)、時代氣息、熱淚盈眶,等等。
至此,該書內容尚可接受,符合「國慶日」的要求。不過,該書在未開展這些正面積極的內容之前加插了兩頁「介紹」各國國慶。這是全書最大問題所在。
劈頭第一例是「英國國慶日」。141 字只講一點,即英國國慶日「時間不確定」:以英王生日為國慶,但若天氣不好便會延期。首先,作者似乎並不知道英國國情遠比中國複雜:英國 (聯合王國) 實有四國,即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愛爾蘭,「聯合王國」一詞涵蓋該四國,「大不列顛」只含英格蘭、蘇格蘭、威爾斯,而 British 則泛指四國之人。蘇格蘭人與威爾斯人會說自己是英國 (聯合王國) 公民,但其國藉則分別是蘇格蘭和威爾斯。四國各有國家足球隊,亦各有國家慶典日:英格蘭 St George’s Day (4 月 23 日),蘇格蘭 St Andrew’s Day (11 月 30 日),威爾斯 St David’s Day ( 3 月 1 日),愛爾蘭 St Patrick’s Day (3 月 17 日)。聯合王國重視多元文化,本身沒有特定國慶日,以英王為「國慶」多出於外事需要。以上豐富內容漠然不顧,卻硬將人家的國慶說成一個問題,為什麼?
然後是「日本國慶日」,全文 83 字:「與英國一樣,日本是以立憲君主天皇的生日作為國慶日的。但日本民眾在這一天表現得特別淡定,對於絕大多數日本人來說,國慶日只意味着一天的假期而已,很少有什麼特別的慶祝活動。」既然英國 (聯合王國) 並非以君主生日為國慶,第一句便與事實有出入。此外,日本亦以 2 月 11 日「建國紀念日」為國慶日,它又叫「紀元節」,相傳是神武天皇的登基日,1889 年選了這天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第二句叫人莫名其妙:作者想帶出什麼信息?想象一下,作者會寫道「香港人在國慶日表現淡定,絕大多數港人只將國慶日當成一天的假期,很少有什麼慶祝活動」嗎?
還有「法國國慶日」。167 字介紹巴士底獄、法國大革命、香榭麗舍大道閱兵。乍看尚算公允,但末句卻批評法國國慶煙火「真是太昂貴了!」
為什麼別國國慶要用這種筆調談論?該書開首以「人們會在那天 (國慶日),為自己的祖國母親點燃蠟燭,奏響最悅耳的贊歌」定調,馬上便來兩頁說外國國慶「時間不確定」、人民很「淡定」、慶祝「太昂貴」,然後在戲肉大幅鋪陳中國多采多姿的國慶故事。一個可能的原因,是營造出「外國」與「我國」的反差,建構中國國慶自信、莊嚴、激昂的形象。
那兩頁「外國國慶」尚有三例。阿根廷和聖馬力諾內容尚屬公允,不贅述。德國的值得再書一筆。它借柏林圍牆道出與中國政治相關的政治陳述「再多的防線也無法阻擋國家走向統一的步伐!」當中有兩點可資討論。第一,「柏林牆,把國家分成東德和西德」一說倒果為因:兩德分治於 1949 年,圍牆則建於 1961 年,那時東西德分裂已十二年。第二,建牆者是社會主義兄弟國東德。若學生按文字語境提問「為何建牆?為何社會主義東德要阻擋國家走向統一?」,教師情何以堪?
如上所述,「戲肉」部份尚可,惟第 31 頁惹人生疑:1990 年北京中學生梁帆應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邀請到荷蘭諾維克出席「世界兒童為和平為未來」活動,賓館前懸掛了五十多國國旗,獨欠中國的。她「一再要求下,幾經周折」,五星旗才得飄揚。
如此國際活動竟出現這種低級錯誤?要由一個中學生「幾經周折」糾正?好奇心驅使,做了一番考證。找到的最早官方版本是 2010 年 11 月 14 日《中國教育報》,但細節有出入:《報》說地點是廣場而非賓館前。上網繼續搜尋,發現更多不同版本:她叫于瑩;她是小學生;時間是 1994 年,等等。最耐人尋味是「諾維克」這地名。搜尋荷蘭諾維克,結果就僅有這麼一項「活動」,而遍尋地圖、兩岸出版的《外國地名譯名》,均找不到荷蘭有此地名,反而瑞典、俄國則有。荷蘭與此最接近的地名是Noordwijk,大陸譯諾德韋克,台譯諾德外克,1994 年基金會於此舉辦食水及環境衛生研討會,並無學生出席。
最終,筆者找來 1990 年的基金會報告,巨細無遺羅列當年活動,但遍尋「荷蘭諾維克」而不獲,性質最接近者是於聯合國總部舉行的四千青年論壇。有五十多國學生參與的國際活動,報告竟隻字不提?怪哉。
資助小學校長會名譽主席張勇邦形容「內地出的一定穩陣」,是「最安全」的參考教材。安全不等於內容準確。筆者在此以其中一冊拋磚引玉,希望相關專家能檢視其他分冊有無不妥之處,以確保莘莘學子學得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