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畫的形成
宋范寬谿山行旅圖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 CC BY 4.0 (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25805)
真正文人畫的出現,應該從宋代講起。
宋代歐陽修、蘇東坡是文人畫的提倡者。他們有詩說「論畫以形似,見與兒童鄰」(蘇東坡《與鄢陵王主簿所畫折枝二首》),論畫不以形似為重,就突破了我們原來繪畫觀念中對物象的刻畫。不完全刻畫物象,才有「神似」這一說法。
東坡還有一首長詩,比較吳道子與王維,推崇王維的畫超越了畫工。這個評價對後代有重要的影響。論畫不重形似、不重畫工之畫,而是要學習王維這樣的詩人畫。所畫形象可能甚是簡略乃至不像,但是意境高遠,可以超越一般畫工的境界,這就是我們所講的文人畫。
明沈顥《畫塵》云:「今見畫之簡潔高逸,曰士大夫畫也。以為無實詣也。實詣,指行家法耳。不知王維、李成、範寬、米氏父子、蘇子瞻、晁無咎、李伯時輩,皆士大夫也。無實詣乎?行家乎?」行家,指那些專業畫師。士夫畫,也就是文人畫,被認為是文人遣興之作,雖有簡逸之趣,卻無實詣,少真實工夫。這行家與士夫之分,便是內行外行之別。
這種區分,早在宋代即已出現了。張端義《貴耳集》說:「兩制皆不是當行,京諺云『戾家』是也。」戾家與行家相對,指不在行不當行的人。當行才能本色,不當行則非本色,所以才叫戾家。
明何良俊《四友齋叢說》云:「我朝善畫者甚多。若行家當以戴文進為第一,而吳小仙、杜古狂、周東村其次也。利家則以沈石田為第一,而唐六如、文衡山、陳白陽其次也。」行家、利家之分,仍沿用宋元行家、戾家之說。利家,有時也稱為隸家、逸家,都是戾家的同音之變。
然而,到底行家和戾家,誰比較好呢?文人異口同聲說:當然文人較專業畫師更勝一籌!於是這就出現了著名的董其昌南北分宗說。
所謂南北宗,其實就是文人畫與專業畫師畫之分,故詹景鳳跋《山水家法》云:「山水有二派,一為逸家,一為作家。逸家始自王維……作家始自李思訓……若文人學畫,須以荊關董巨為宗,如筆力不能到,即以元四大家為宗,雖落第二義,不失為正派也。若南宋畫院及吾朝戴進輩,雖有生動,而氣韻索然,非文人所當師也。」文人畫是逸筆草草、氣韻生動的南宗水墨。行家是北宗,是精細的青綠山水。行家工力雖深,卻以「板細乏士氣」,為文人所輕。
宋元文人畫作本已頗為發達,現在經這一番鼓吹,建立了南宗的譜系,當然聲勢大振。整個明末與清代,大體都籠罩在這種風氣之下。因此,繪畫的筆墨越來越簡淡,也放棄了繪畫所追逐的形似。繪畫以物象與顏色為其要義。原先在中國繪畫中設色很重要,但是我們很快地找到了水墨,放棄了顏色,只剩下了黑白二色。繪畫也不再刻畫物象了。過去「謝赫六法」還講經營位置、傳移模寫等,到文人畫裏就只談氣韻生動了。
明董其昌奇峰白雲圖 軸 / 國立故宮博物院 / CC BY 4.0 (https://theme.npm.edu.tw/opendata/DigitImageSets.aspx?sNo=04009358)
這樣到董其昌、陳眉公等人出來,將此種畫稱作「南宗畫」。南宗北宗,是模仿禪宗的南能北秀:南宗頓悟,北宗漸修。畫工的技術要好,十日一山、五日一水,需要苦練;文人則不需要,顯示出他的文人修養就好。所以重點不是畫畫的技術,而是靠讀書,培養詩文的涵養,在畫畫中體現這種文人氣。
之後,畫也基本上不強調畫,而強調寫,跟文人的書寫是一樣的。趙孟說八法通於六法,繪畫的六法與八法是相通的。畫竹子、葉子、石頭等都是用楷草隸篆書法的筆法。後來人講「書畫同源」其實是從這裏開始的。繪畫的筆法就是書法。所以,文人畫比畫家畫更正宗。
但是在早期繪畫中,最重要的是人物不是山水,如帝王將相、名人高士、美女英雄等。在文人畫出現以後,才形成了重大的轉變,以水墨山水為主。
山水畫根本不是客觀的畫。筆下造出來的山水,是從中國山水詩中來的。元朝人可以題畫中之山水,但是面對真山真水卻又泉思枯竭,原因就在於此。對山水的美感,已經是被山水詩訓練出的美感了。……所以文人畫的內涵,不但只是文人氣,還有由山水詩、山水賦中慢慢形成的文學性的山水觀,這是構成文人畫的基本內涵。更不要說其他表現文人情趣的題材,比如讀詩、作文、繪圖、焚香、品茗等,畫來畫去,都是文人的生活與品味。
除此之外,文人階層的勢力也是造成了文人畫壓過了行家畫的重要原因。在中國,各種藝術朝向文學轉換,都跟文人階層力量的擴張有關。文人看不起畫工。唐朝大畫家如閻立本,都還告誡子弟將來不准學畫。這足證古人並不認可專業畫家,因為一旦專業就不通達,所謂「君子不器」。
…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