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錢就花,沒錢再賺唄 - 東南亞人民的理財觀
Reference: https://ec.europa.eu/research/infocentre/article_en.cfm?&artid=49891&caller=other
在東南亞,大概除了華人為主的地區外,居民普遍「天性樂觀」,尤其對於「金錢」的運用,更多數沒有華人那麼的「深謀遠慮」——平均薪資不高加上今朝有酒今朝醉的樂天性格,「月光族」在東南亞各國的工薪階層,都是很常見的現象。
至於儲蓄,更似乎是少數人才有的觀念。舉例來說,泰國《世界日報》就曾做過調查,超過50% 的泰國國民,平均存款僅 3000 多泰銖(約等同於 3000 元新台幣);更有超過 470 萬人的存款數字,連 50 泰銖都不到。
當然,這樣的統計可能有所偏差,畢竟存款不一定等同於「財富」。且再怎麼說,泰國在東南亞仍屬相對先進的國度,相關的醫療保險、社會福利網絡,多少還能讓鰥寡孤獨殘疾者都有所養。
至於如柬埔寨等發展中國家,國民的消費習慣就非常容易讓人捏一把冷汗了:如同標題所言,該國的大學畢業生在初入職場的階段,平均每月工資不過 300 美元左右,卻常常可以看到這些人在裝潢高雅、要價不斐的咖啡店,例如星巴克、 Brown 或台資手搖杯飲料店如 KOI(五十嵐)等,享用一杯動輒 5 美元左右的飲品。
如果用美元比較沒有感覺,我們不妨用相同比例套用到台灣:大約等於一個月收入 3 萬元台幣左右的青年,動輒花上 500 元左右喝一杯茶。這樣的消費心態,讓很多人大呼不可思議。
為什麼東南亞的青年世代這麼「敢花」?
為什麼東南亞的千禧世代「敢」這麼花錢?我與一位於柬國當地的朋友 H 深入聊過這個話題。
首先,是他們可能擁有其他的「業外收入」或「額外獎金」:舉例來說,從事房產仲介工作的H ,其實靠著流利的中英柬三國語言,雖然底薪只有 250 美元,但每月成交後的抽佣,經常還是能多掙到 1、2 千美元以上的收入。
不過,更大的原因還是在於金錢、理財觀念的差異:例如 H 手上拿的永遠是最新款的 iPhone,三不五時就會出國拍照打卡(以鄰近的泰國、馬來西亞為主),儘管收入頗豐,到頭來其實仍幾乎沒存下錢。「這樣不會擔心老年生活嗎?」對此H聳聳肩,蠻不在意的回答道:「那等之後再說吧⋯⋯反正也存不了多少,不如好好享受生活!」
其實,從這樣的答案,多少也可以觀察出柬埔寨的社會,很多人並沒有儲蓄習慣,甚至理財規劃去面對未來的退休生活。推就其因,一是可能從上一輩開始,因為發展落後物資匱乏,平均壽命也就 60 出頭(甚至還不到),根本不會有「老年」生活;其二,如同台灣過去農業為主的社會形態,平均家庭都有 2 到 3 個以上的小孩,故「養兒防老」其實也是柬埔寨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就像上面說到的 H ,雖然幾乎是以月光族的方式「開心」度過每一天,但仍每月會將 300 美元左右拿回家給媽媽,用以照顧她的日常生活。
Reference: Park Grand
多數青年世代「存不了錢買不了房」
不過,若要說千禧世代只注重當下的享樂,或許也不太公平。因為無論是在柬埔寨、泰國,或是任何其他東南亞國家,仍有很大一部分的年輕人,並不是「不存錢」,而是根本「存不了錢」:根據 2019 年德勤研究指出,同時期的千禧世代平均淨資產,比起他們父母一代,下降了 34% ;而布魯金學會則發現,千禧世代的財富中位數,較上一世代低了25%。更別說,從2008 年的金融海嘯直到今年的新冠疫情,全球的「實體經濟」表現其實都不太好,各國央行不斷QE (量化寬鬆) 之下,受惠的也多是上一代的「有產階級」。
「我知道房貸利率超低,我也想申請,但就是連頭期款都存不到,是要怎麼買房啦!根本就是那些已經有好多套房子的,再用二胎房貸去拿銀行更便宜的資金,然後不斷用錢賺錢的好嗎⋯⋯」一位外派金邊的朋友無奈說道。將滿 30 歲的她,對東南亞許多國家(當中自然也包括台灣)畸形的炒房現象,深有所感。
話說回來,大數法則下我們可以觀察到一個社會「大致」的樣貌,但他們不一定能代表全部。就像在泰國,也有如筆者之前文章中所述「東南亞青年的「狼性」──他 26 歲,在曼谷已經有兩套房產」的主角。他同樣是不到 30 歲的年紀,卻因看準前些年曼谷的租賃市場,大膽進場操作日租套房,賺取了不錯的被動收入;而在金邊,也有屬於千禧世代的 R ,就不屬於「賺多少花多少」的性格,他不僅認真存錢,去年更在首都機場附近買了一戶排屋(當地一種由多幢相鄰透天厝組成的住宅形式)。
R 在金邊做土木工程師,月薪稅後 1500 多美元,加上分潤等,每月大概可以拿到 2000 多美元(約新台幣 6 萬元)的收入——以當地的水準,算是相當不錯的。而就筆者所知, R 也幾乎不曾去買過星巴克咖啡,2017 年筆者到訪當地時,由於硬找他一起吃了一頓人均消費 100 美元的法國菜,更被他「碎念」至今。
同時,雖對於理財和退休規劃沒太多研究,但 R 每月也都會在扣除生活開銷與房貸還款後,將剩餘的薪資存入「微型金融機構」(Microfinance)帳戶:所謂Microfinance,只要待過柬埔寨的人都知道,可以把它視為「類銀行」的一種金融單位,不過存款利率高上許多,甚至可以高達 8-10% ;相較於公營銀行美元一年期的存、放款平均利率分別為 4.1% 及 12.9% 優惠不少,遂成為許多柬國青年的首選。
柬埔寨新世代的理財觀,正在逐漸改變中
若曾外派、或在柬埔寨生活過較長時間的人,應該都很能體會「柬蒲寨雖窮,物價水準卻不低」的狀況,特別是休閒娛樂方面,例如健身房、電影院、網紅咖啡廳、異國料理餐館、大型商場百貨等;近幾年來,在首都金邊更可以發現越來越多這類的「中產階級」消費場所,處處充滿誘因,讓民眾——特別是年輕一代的柬國人,幾十、幾百美金的花下去。也因此在柬埔寨,很多人可以「一杯咖啡花掉半天薪水」,奉行「及時行樂」的價值觀。
但同時間,也有越來越多受過教育、特別是留學過外地的青壯年人,開始講究「量入為出」的習慣,並將儲蓄積極投入「能增值的資產」中:最明顯的例子就是房地產。但這裡說的「房產」是指那些在本地市場交易熱絡的物件,而非那些專門鎖定外國投資客,所謂「市中心精華區」、「金邊BKK」、「保證年收益N%」的「特別」建案。
如同本文提到的 H 和 R ,他們都是柬埔寨的千禧世代,也都有能力賺取堪稱當地「中產階級」的薪酬(若以 2000 美元的月薪來看,甚至比台灣的平均薪資還高);但其對金錢運用的觀念,仍出現了非常因人而異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