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戰爭中,地理的限制比過去只有陸戰的時候還要大。之後讓我們依序討論各種狀況下的戰略情境:陸上戰略、海上戰略、空中及太空戰略。 
E

動用陸軍,規劃其進攻防守戰術的部分,這「通常」是一場戰爭勝利的必要條件。依靠使用陸軍達成政治目的,這是顯而易見的,但卻在近年中被嚴重忽略,甚至因為非政治目的而被稀釋掉其效果。好比說美國要伊拉克海珊屈服,但他就是不理你,管你禁航區跟轟炸到底都不要投降,那最終仍然是要開軍隊去佔領巴格達。

但在討論這些問題之前,必須嚴格的定義「勝利」這件事,也就是所謂的「終戰指導」,我們怎樣會認為勝利了?或怎樣達成了勝利條件?

陸戰經常決定終戰

從歷史上來看,由陸戰達成勝利的狀況很清楚: 

  • 二次大戰,德軍突破馬其諾防線,包圍英法聯軍,進逼巴黎,而後法國投降。德軍的閃電戰,從北歐到東南歐,所有不肯屈服的國家,最後都是被德軍攻下作結;瑞士則是另一個反證,全民皆兵加上多山地形,德軍覺得啃下來的代價太高,換取其中立條件。 
  • 韓戰初期,北韓越過38度線,擊敗南韓軍以及數量極少的美軍,包圍釜山到幾乎獲得朝鮮半島;中期,美軍集結完畢,發動仁川登陸到截斷北韓補給線,再越過38度線後攻下平壤;後期,中國介入,使用人海戰術狂掃朝鮮半島北方,再次佔領首爾。整場韓戰證明,唯一能決定戰果的還是陸軍,空軍的轟炸無法產生決定性勝利。
  • 越戰則是反證明,僅用海空軍支援,而不允許陸軍的進軍,就無法擊敗北越。不管防禦戰做的多完美,擊殺來犯越共不計其數,只要沒揮軍北上,南越就無法獲得勝利,而海空攻擊截斷北越補給線,事後證明效力沒有預估的那麼大。
  • 第三次中東戰爭,以色列先以空中攻擊癱瘓了埃及與敘利亞,同時發動陸軍進攻,佔領了西奈半島與戈蘭高地,鞏固戰果必須依靠陸軍。而第四次中東戰爭,又稱贖罪日戰爭,埃及利用以色列假期展開突襲,在蘇伊士運河東岸取得重大成果,而以色列則在恢復防禦狀態後,還給埃及相當大的損失。戰爭的目的是土地,就注定軍靴踏在哪裡才能決定戰果。
  • 兩伊戰爭、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以及波灣戰爭,最後的結果依然是靠陸軍。即使到了第二次波灣戰爭,美軍入侵伊拉克,還是得讓部隊進入巴格達,伊拉克政府才正式瓦解。
  • 近代其他的例子,中國在南海的人工島礁,以及各種奪島衝突,也都是要士兵登島才算階段性結束。

我們以為,如同克勞塞維茲所說,打擊敵方的意志,就可以有效擊敗對手。這句話當然是對的,但前提是我們要確認對手的心靈,以及他在乎的事情到底是什麼。

北約空襲南斯拉夫,目的是要迫使塞爾維亞不再進行種族清洗,透過破壞民生設施,對人民直接施壓,打擊點在於經濟與民生。所以根本就沒有必要派遣陸軍,只需要攻擊塞國的基礎建設,降低生活水準,到「大家覺得已經夠了,不需要為了科索沃繼續犧牲」。

換成台灣的講法就是,我們對於保持國家獨立的意志到哪種程度,如果全國民眾,對於犧牲一丁點生活品質都不願意,只要飛彈掉下來的瞬間,有一個電廠導致全台停電,就哭喊著主權不如有電生活,那當然中國要拿下台灣易如反掌。此時台海天險就跟廢物一樣,地理限制不再存在。 

反之若全島對於遭受戰火損失的容許度很高,可以接受一年半載的配給制,常常斷水斷電的生活,自然中國要迫使台灣投降,所需要動用的資源量就會指數上升。此時台海地理因素就無比重要,解放軍想要實質讓台灣屈服,就得使用各式各樣要受到物理定律規範的方法。 

陸軍之所以重要的理由就在此,可以直接對土地進行控制,就算此地到處都是反抗的種子,花時間就可以清除。對比沒有武力抵抗的新疆維吾爾,台灣擁有最終決戰的陸軍實力,哪一個可以對抗共產黨的侵略,連討論都不需要。

政治指導與戰爭的連動

當然,使用陸軍進攻是一種雙面刃,相當於攤牌,而且後果難以預料,你總是會發現戰爭過程不如預期,即使同樣是「勝利」,方式也跟原本想像的不同。對於戰爭本身而言或許沒差,但對下令的政治家來說差異極大,也會對最後整體戰略造成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