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之哲」孟德斯鳩(1月18日壽星)
『與專制濫權相比,人們在民主社會下所表現出對於政治的冷漠與不關心,是危險又讓人心寒的。』
1月18日知名壽星:「神之哲」孟德斯鳩(Charles-Louis de Montesquieu,1689-1755)
不能形容「腦中真書藏萬卷」,但事實已不遠矣,作為近代「國家學說」與「法學理論」的奠基始祖,孟德斯鳩被推崇為文明史上立論遠大的政治學家泰斗,誕生於法國酒鄉波爾多近郊拉布雷德堡(Château de La Brède)的他,雖然位居世襲貴族高位,職業生涯擔任過執業律師、地方議會議長,乃至於是地方法院的院長等既得利益者的權貴角色,但親眼目睹法國因舊有國家三大「基石(絆腳石?)」(天主教會、國會與貴族)伴隨封建壟斷態勢下的停滯與缺乏社會競爭力,於是不再盲從附和,選擇挺身而出,公開批評行之有年的「君權神授」,更跳脫了既有框架,主張治理權力應有效均分,進而於《論法的精神》(De l'esprit des lois,1748)一書裡,全面剖析並提出了「行政、立法、司法」的各司其職原則,亦所謂現代「三權分立」的制衡法治手段!
他殷切期許,在國家機器能充分分治、分權的理想下,執政者或團隊能減少貪腐敗壞之事,各行政機關也不會疊床架屋,而能夠適時增加施政效率。孟德斯鳩更大膽疾呼,國家領導階層也應讓人民擁有「信仰」和「政治」上的充分自由,三百年前的諄諄開導,不愧是有遠見的先知。
『擁有一切權力的人,往往都有過分濫用權力來為自己謀求私利的傾向;而同樣的,在任何一個施行專制體系的國家裡,他們推動教育的目的也往往都是在極力降低國民的心智!』
38歲即入選『法蘭西學術院』(Académie française)院士,貴為法國在西元十八世紀『啟蒙時代』裡最具影響力的指標性社會學家之一,孟德斯鳩另一個值得吾人關注的是,他耗費了多年的光陰,除了遊歷歐洲大陸進行實地的學術考察外,更深入研究世界各國政府的主要統治概念與施政精神,並將其統整歸納後,把當年已知世界的政治體系分為三類,也就是「共和制」、「君主制」以及「專制」。
共和制度會隨著不同國家的階級組成或文化習俗而有所改變,對於一般平民較為開放的是民主共和,採取菁英領導取向的則是貴族共和;至於君主制與專制的相異點,乃取決於有無「制衡力量」!即所謂的領導核心共享(貴族、教士)等。如果有的話,就是君主制度;否則,毫無疑問,便是專制。
孟德斯鳩亦認為,在這三大政治體系運作的背後,均有一套自然的「原則」存在,此一「原則」會驅動平民來支持該政權和為其效力。舉例來說,對民主共和政體而言,此原則是「崇尚德性」,也就是將公共利益置於個人之上。而對君主制體系而言,此驅使動力為「熱愛榮譽」,換言之就是對於追逐更高位階、享受更多特權的渴望與野心。但對專制政體而言,一切都依照元首(領導者)個人(或寡頭)的意志進行獨裁統治,不受法律限制,因此維繫政體的原則便只成為「對統治者的恐懼」。(嗯?好像埋了個深水炸彈?)
在孟氏精闢的論述下,「專制主義」(despotism,語意來自古希臘文的「δεσπότης / 主人」)成為西元十八世紀中葉歐洲政治思想上一個十分令人矚目與關心的核心主題。因為相對於孟德斯鳩同一時期的中土,彷若遠東巨龍的大清王國,康熙、雍正與乾隆接續坐上龍椅大位,在萬臣高呼國運昌隆、四海來歸的萬歲萬歲萬萬歲聲中,孟氏一舉總(終)結了中國歷代各朝,上朔春秋、戰國,下至宋、元、明、清的政治制度、細節和特點,更一反西方學界過往對中國政體的刻意模糊與曖昧,直接了當詮釋出屹立東方數千年不墜的中原(正朔)王朝,其治理核心與政治邏輯的輸出概念,說穿了即是毫無演進,純粹為沒有民主概念,也不懂得自由為何物的「專制」!
『自我朝入主中土,君臨天下,並蒙古極邊諸部落,俱歸版圖,是中國之疆土開拓廣遠,乃中國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華夷中外之分論哉!』,雍正帝的著作《大義覺迷錄》。
不論是Empire du Milieu,或是Royaume du milieu,中國二字的治權背後,是的,沒有多餘贅字,就是「專制」!而由於孟氏的立論觀點對西方社會具有牢不可破的滲透性,因此後來西方人只要一提到『中國』(這裡「或許」也包括了清國滅亡之後的兩個法統政權?)的政治制度,就會即刻聯想到「專制」這個形容詞。一個元宵燈謎,「民主少一點?」,射兩字,答案即是「民王」,然也。
尾聲:
『真正的自由,是法律保障之下的自由!』
回歸西元2020年1月11日那天晚上,肺炎的風暴當下尚未壟罩寶島,開票的激情與激烈,平心而論,我們所居住的「中華民國台灣」(這是新國號?)總統選舉也好,立委選舉也罷,真的跟其他國家不太一樣,開放總統直選24年間,「選民」距離「公民」還是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民間幾乎看不到對於國家政策的左、右派論述對立,反而不斷上演著國族認同與意識形態的糾結,甚至還會看到猶如第三世界般既有利益階層的全面反撲與強力動員(西元2021年的桃園中壢?)
當然,在台灣複雜的歷史情愫與緊繃的政治地緣關係下,選舉,不只成為一個地區性的公民投票,似乎也帶有著後冷戰時期維繫世界新秩序的霸權角力,而各陣營推出的候選人或是政黨比例制代議士集團(不分區立委),也可適時反映出其所屬政黨或派系內所蘊含、隱匿的政治語言與信仰的核心價值。
簡而言之,候選人得票數的高低,是一種決定當下施政方向是否得以繼續前進的評分,所以有人做的可能不甚理想,結果不幸被市場機制(投票)淘汰,也或許是趨勢所迫,被其他盟友或政黨主張給拖累,但就長遠的歷史角度而言,三十年後,五十年後,伴隨肺炎疫情對於人類的烙印與破壞,當我們的下一代再度回想這場發生於西元2020年1月11日的總統和立委選舉時,我認為,這必定會是某種程度上意義深遠的「蟲洞」!沒錯,但今天我不賭雞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