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接著上一本小說,這本則是以散文的形式出現,透過文字剖析自己的成長經驗,來說明性別認同少數和同性戀面對的艱難。比起之前的小說作品,散文更容易讀,儘管式專欄的文章集結改作,但仍屬文筆、篇章間關聯流暢的作品。
與其說是臺北,倒不如說是新北,但新北又顯得有些沒有代表性,作為臺北的附屬,在這個小地方就顯得特別明顯。從兒時的成長經驗開始,那個單親不常見的社會中,同性戀的處境就更顯得歧異而難以啟齒。雙親的角色顯然非典型的家庭生活,讓作者用好成績把自己捲起來,得到一些學校生活的特權,也拓出自己稍稍喘息的空間。但似乎不能期待每個小孩都這麼幸運,回首當年的種種處境,和學校裡隱隱然的不友善,恰好在社會中不同評價的兩個特質就成了塑造作者最重要的兩股力量。
性別不平等在兒時記憶中不管是家庭還是學校都一樣,作為女性的各種不對等待遇,在另一個成績尺度上有了程度不等的翻轉。然而,這個翻轉是可以意識到的,儘管那時無力改變,在有些話語權後,寫下讀來都顯得荒謬而缺乏正當理由。
對於父親的不諒解和排斥,在不同的面向上,顯得矛盾而難以理解。諸多頭銜背後,是酗酒到最後孓然孤老在病床上離世。而童年那些不情願的農曆年經驗,也成了對家沒有特別情感的理由。好像孤獨的長大是不得不的結果,而那些回頭看過去輕描淡寫的經驗,是禁不起各種較真。對於情感需求的淡然,也或許是從這種環境中長出來的。直到自己養了寵物,有了新的生活經驗,才又一個轉折。
母親的忙碌和對婚姻結束前後的種種遭遇,在已然懂事的作者眼裡,是各種不合理和難以接受,但也就這麼撐過來了。直到能夠一起到日本自助旅行, 一個成就解鎖之外,也多少彌補了一些心理的缺憾。那種婚姻中的不平等和失婚後的不同情境,或許真的是性別差異的一個反射,真實而殘酷。
這樣的家庭環境中,好不容易長大的出櫃經驗,簡直令人窒息。那種不安和掙扎,光用短篇都這麼血淋淋且情緒滿點,更何況是那個真實的當下。困難的不僅是自己的認同需求,更是扯開原生家庭羈絆的嘗試,能留住什麼、得到什麼,都是賭注,更多的是害怕失去。
所有的非典型作者把它當作違章,矗立在城市的每一處,平常不特別抬頭看,不特別揪出來,好像也是安身立命的地方,乘載著許多並不這麼典型的人們。那些不怎麼典型的經歷,有幸透過文字寫在書本裡,縱然沒到字字血淚,卻也呈現了一種需要接住什麼的重量,有待這個社會更友善的看待每一個不同,包住每一個不完美。
又或許,違章不是選擇,只是不得不的活路。生存如此條件拮据,若再要求些什麼,都顯得為難。穿越過城市和成長的軌跡,散篇所呈現的是一個人的故事,縱然沒能面面俱到,卻也篇篇都有種走過的泰然,是一種回首的瀟灑。前路如何未知,但有力氣回首,就且為記當作一種救贖,不管是給讀者或作者的。
推薦給也不知道怎麼面對性別問題的朋友,或許你不是那個面對這麼多矛盾的人,但你可以選擇透過認識,讓自己再溫柔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