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鵬程作品:蓮池海會作慈航,八部天龍散九章。為問人誰耽苦寂?世尊法語待商量。摩耶長老示我此圖,口占一絕,率爾題之。時在燕京小西天如來藏如夢如幻地。)

有一種花,學名海州香薷,苞片呈圓或寬卵圓形,花瓣顏色多為藍色或紫紅色。探礦的人,常去找這種花。花,長在山石間,只要看到,就知道那底下一定藏著銅礦,所以又稱為銅草花。

題跋就像銅草花。花開得豔,表示內涵礦藏豐富,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反過來說,好書家,題跋也必然精彩。

因為書法之一筆一字固然都可以顯示出書家的學養性情,但那畢竟仍是隱含的內質,需要讀者體會。題跋則是顯性的,直接豁露之。或者能反過來,引導讀者更深入地去感受作者之內涵,如銅草花會帶領人找到銅礦那樣。

此道之典範,我覺得是蘇東坡《寒食帖》的黃庭堅跋。其文曰:「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

為什麼這篇題跋可當典範?

題跋基本上不是首發性創作,而是依附性的。相對於「創生」,它是「緣生」,緣彼而生此。故其作用首先是呼應、配合、闡釋、評析創作。黃山谷這篇跋說「東坡此詩似李太白,猶恐太白有未到處。此書兼顏魯公、楊少師、李西臺筆意」就有這種作用,把東坡詩和字的好處分別都說了,而且說得那麼到位。

但題跋除了這樣「捧」之外,還要「抗」。

要造成一點張力,跟創作之間有種抗衡性。敵體相對,進而產生「水火不相入而相資」的效果。

山谷「試使東坡復為之,未必及此。它日東坡或見此書,應笑我於無佛處稱尊也」云云,即是抗。敘述主線從東坡轉到山谷自己身上,視角從仰視轉為平視。而所跋之字,也確實足以跟東坡相頡頏,從而為東坡此帖增價。

這情形,有點像對口相聲中,甲做完了主敘述,還需要乙接腔幫襯。對甲講的內容,同意、敬佩、闡揚、引申之餘,也要有些反對、譏諷、提問、補充或辯論,否則就不熱鬧不好看。而乙在做這些事時,也是意氣洋洋的,彷彿肆口亂講,狀態並不自以為只是配角,有「於無佛處稱尊」的氣概。


(龔鵬程題劉海粟作空海狂草圖拓本)


我自己題跋的原則,大要亦如此。舉個例子:

劉海粟先生曾作了一幅《空海狂草圖》,跟其他人畫空海都不一樣,是空海持大筆傲然而立。我題其拓本說:

空海大師《文鏡秘府論.文意》曰:「夫大仙利物,名教為基;君子濟時,文章是本也。故能空中塵中,開本有之字;龜上龍上,演自然之文。至於觀時變於三曜,察化成於九州,金玉笙簧,爛其文而撫黔首;鬱乎煥乎,燦其章而馭蒼生。所以經理邦國,燭照幽遐,達於鬼神之情,交於上下之際。功成作樂,非文不宣;理國制禮,非文不載。與星辰而等煥,隨橐籥而具隆。」

大師得唐密金剛、胎藏二界真傳,持即身成佛義,辨顯密二教論,開日本東密之宗,為世景慕,固不待言,書法亦為中日人士效法。嘗編《篆隸萬象名義》,為日本首部漢字辭典,而平假名或亦由彼所創也。

師以真言為宗,而致力於文字書法若此,何哉?竊考大師入唐前已撰《三教旨歸》,嫻悉道門文字之教矣。歸國後又作《文鏡秘府論》,備詳文字之奧秘。是靈寶真文之說,發揮殆盡矣!

劉海粟先生此圖,不達斯旨,謬以狂草為說。不知師固能草,與顛素狂草終非一路。此畫家擬境之失也。

空海是和尚,而劉海粟先生畫他,不畫其渡海、取經、開壇、立寺、傳法、修行、供養等等而專就寫字這方面說,何以故?我文章前半就要代先生回答這個問題,讓觀畫的人了解空海大師的文字觀如何貫注於字學、書法、詩學中。補充一般只從佛教看空海時看不到的一面。

這當然是對劉先生畫作的闡釋,但也借此介紹了我的研究心得。

再進一步,我就還要說劉先生選擇的角度仍可商榷。因為空海不是懷素,其書法和文字觀並不能由狂草去掌握。

這樣,題跋雖然緣生,有點為人作嫁的意味,其實個人之學問性氣卻得盡顯,跟創生是一樣的。我既提倡文人書法,這就是我很好的載體。

因為書工書匠東塗西抹也常能蒙混世人,題首詩、寫段跋可就露餡了。題一物,須知其本末;論一事,需明其底裏內涵,這些都要學問。空泛則不切題,淺白則無意義,俗濫更會貽笑大方。若作詩,格律、性情尤應講究。故此為書工所難,唯文人學者可以馳騁。




像我在日本京都辦展時,曾題過一幅泥金小屏風《舞踊圖》,實即一篇小論文。除了描述畫面上的舞姬,還要深入去,對舞踊的發展作一論斷。我認為:

古人歌舞,得名不問男女,漸則獨重女聲。而士大夫所作歌詞,亦尚婉媚,以便女子。此風在唐已然。五代時,所謂歌者,便多女郎。風氣所被,即大小周後亦不免。甚者《清異錄.釋族》竟謂李後主宮中歌舞不足,以致微行娼家,乘醉大書石壁曰「淺斟低唱、倚紅偎翠大師、鴛鴦教主,傳風流教法。」則赫然後世柳三變也。或有男子而歌,則李廌《品令》調之曰:「唱歌須是玉人,檀口皓齒冰膚,意傳心事,語嬌聲顫,字如貫珠。老翁雖是解歌,無奈雪鬢霜鬚,大家且道:是伊模樣,怎如念奴?」足見歌臺舞榭,念奴既嬌,鬚眉無用武之地矣。

這一段,說的是我國歌舞之趨勢,愈來愈女性化,女人表演,男人觀玩。日本雖染唐風,發展卻有不同:

日本歌舞,頗衍唐風,大端固與吾國甚似而亦有所差異。非漸集於女子,而是男女分途發展也。女樂盛於歡場,男子舞則漸藝術化。室町時期觀阿彌、世阿彌父子發展「猿樂」為「能樂」,可為代表,與京都大阪酒宴歌舞兩途也。

最後再做一綜和論斷,說:「余嘗謂中土男女於文藝皆未分化,日本則有之。女性口語用詞及文書寫作乃至書道藝事,蓋皆如是。舞踊為其一端耶?」




日本在口語、敬詞、文書、文學、藝事各方面,都是男女有別的。中國則否!最多只像歌舞這樣,雖微有畸側而終究還沒有劃然分疆(唯一例外是湖南江永女書。因而也有研究者認為日本片假名有女書的影子)。

故這便是研究中日文化之一線索,也是我們在看《舞踊圖》時可以采取的一種思路。超跡而上,關注於文化,不只在女體色相間品賞沉吟。

另外,中國人題日本《舞踊圖》,當然該有一個中國人的觀點和角度,這才能形成「敵體相對」的張力和效果,符合我上文說的書法題跋寫作原則。今世文喪,所謂書家,題跋大抵無學問、無義法,所以更該依此原則找到門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