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學進階──戰略與地理:最常被誤解的概念,海上戰略(1)
越接近現代,兩個技術相近的先進國就越不想要依靠戰爭,尤其是動用陸軍決勝負。更會想要採取其他手段,破壞敵方的後勤管理,甚至是民間組織。陸軍這個最終手段,在現代越來越像是一種備而不用,用在恐嚇意味較大的地方。
當你想到海軍的時候,最常想到什麼概念?現代化軍艦的模組外型,一枚枚破空而去的飛彈,還是二戰電影中砲聲隆隆的巨型戰列艦,或是珍珠港到中途島那一架架騰飛而去的戰機?
這些都不是海軍長久以來的樣貌,以至於我們常常誤解。
海上戰略不等同於「海權」
其實海上戰略跟海權是不一樣的概念。自從人類有船隻之後,把士兵裝載上船就是常態,而海軍船隻的功用在冷兵器時代,最常見到於搭載士兵、運送補給物資,而大砲還沒有被發明出來,此時的海上武力概念比較接近現代的海軍陸戰隊。
意即絕大多數的狀況,海軍都是輔助用途,用來搭載士兵。優點是,靠近河海的陸地,都可以成為送入士兵突襲的地點,而且在那個沒有雷達的年代,想要確認海上有沒來犯敵軍,除了建立高高的燈塔,派人全天監視以外,別無他法。
這也是橫跨整個中世紀的地中海海盜行為之一,沿岸漁村最常被當作海盜抓奴隸販賣的貨源,因為漁村沒有辦法蓋燈塔,數百人的村莊武力頂多是十數的警備隊程度,遇到一艘載滿數十人的艦船,甚至是整隻艦隊,通常村民只有拔腿狂奔逃命一途。
此時的海權爭奪,多半是近海攻防,耐波性高的遠洋船隻尚未發明,進攻方找尋港口或劫掠航線上的商船,用以破壞敵方的貿易為主。
中世紀前的海權爭奪及傳統戰術
請注意,中古世紀以前沒有所謂破壞「貿易線」的概念,那是現代的觀點。要涵蓋整個大海非常困難,若要時常對重要航道監視,代表要有大量的船隻,不然做不到截斷貿易線的地步。此時的重點多半放在港口跟燒毀船隻,因為船隻很貴,砍伐木材到造出船艦需要時間,熟練的水手也需要時間培養,所以海戰雙方數量太過懸殊,往往打不起來。
圖畫得很爛請不要介意,上圖不存在實際的位置,只是方便解釋才把狀況都畫在一起。大體上中世紀以前的狀況,就以下這三種:
- 截斷貿易線,指的就是如A,在入港或是入海峽等重要水道前,截擊對方。但前提是你要常常保有一隻夠強大的艦隊,可以隨時輪換,或是在遠處附近有補給港,能保持常態的壓力。
- 如B,在港口附近封鎖,有直接破壞港口設施與船隻,或攻擊進港船隻的作法。同樣要保有常態性的壓力,需要常常替換艦隊,補給港也不能距離太遠。
- 如C,在大海上對多點保持一定的壓力,隨時可以進攻港口,或是繞道在貿易航道上劫掠。這就不見得需要大量的艦艇,因為騷擾程度的目的在於增加對方的經濟壓力。
沒了,其他都是組合選項。海軍需要補給港,注定有滯留時間與換班需求,而造艦很貴,參考鄂圖曼土耳其的海軍建造,從伊斯坦堡下令,到大量砍伐木材到被西歐諸國知道,船廠開始動工興建,招募水手開始訓練,直到完成上萬人的艦隊,都2-3年後了。一次海戰被燒掉幾十艘船,下一場海戰大概就是要等20年後,千萬不要以為古時候的海戰年年開打,打到不亦樂乎。
現代海上戰略的形成:遠洋船艦、火砲及新戰術產生
海上戰略的出現,是要到16世紀後,遠洋帆船成為航海主力後才有的狀況,而且一開始也不是在兩軍對壘上,目的在於經濟與貿易理由。葡萄牙找尋東方航線,取代壟斷數百年的地中海-阿拉伯貿易,而地理大發現年代,來自西非、美洲的財富滾滾流入歐洲,才是各國主要的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