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法百年戰爭(二)】黑死病的結束,英法兩國重新爆發戰爭,卻又因內部政局而停戰
普瓦捷之戰(十九世紀畫作)
普瓦捷之戰
黑死病的肆虐,讓本來戰爭中的英格蘭和法國也不得不暫時停下來,他們雙方就這樣停戰了八年。西元1355年,黑死病的疫情終於結束得七七八八了,撐過瘟疫的人現在又開始想打仗了。
法國這邊算是倒楣一點,敵人愛德華三世(Edward III, King of England)和黑太子愛德華(Edward the Black Prince)都沒能死成,威脅猶在,自家國王腓力六世(Philip VI, King of France)卻已撒手人寰。法國王位由腓力六世的兒子約翰二世(John II, King of France)繼承。這個約翰二世完全不像他爸,他爸是個硬骨頭,他自己卻是個仁厚老實的人,所以他有個外號叫「好人約翰」(John the Good),來由我們後一點再說。
黑太子愛德華當然不會因為對方宅心仁厚而有半點憐憫之心。他很快就乘船登陸到法國的波爾多(Bordeaux),然後從那裡一路打過去,在法國的土地上縱橫。黑太子愛德華的作風十分慓悍殘忍,所到之處必會實行焦土戰術,燒殺搶掠做盡,目的就是要狠狠地削弱法國的抵抗力量。
約翰二世
約翰二世看到英軍如此的作風,誠如宅心仁厚的他,也無法容忍如此冷血的行為。既然黑太子的軍隊已經深入法國內陸,約翰二世認為這是關門打狗的好機會,於是便指揮軍隊從各路包抄黑太子,斷他後路,雙方最後在普瓦堤(Poitiers)相遇。原來,黑太子的人馬只有6,000多人左右,法軍卻超過20,000人,雙方兵力懸殊。
不過,一場戰爭的勝負之分不單是看誰兵夠多。本來,黑太子見形勢不太對勁,想與約翰二世談判。他說,如果法軍肯開出一條路讓他平安撤回英格蘭,那他可以保證往後數年不會再來騷擾,而且會放棄所有在法國劫掠而得到的物資和戰利品。約翰二世雖然老實,但不代表是個笨蛋,他知道黑太子開出空頭支票,回到英格蘭還不是會經常撕毀誠諾?加上這次是個好機會一舉收拾黑太子這個眼中釘,於是他便一口拒絕了黑太子。
既然談不攏,黑太子只好迎戰。法軍兵分四路,分別由約翰二世、王太子(the Duaphin)查理、克萊芒男爵(Baron Clemont)和奧爾良公爵(Duke of Orléans)率領。黑太子把軍隊隱匿在樹叢裡,當法軍經過時發起突襲。面對長弓兵的攻擊,法國那邊的重裝騎士再一次嚐盡了苦頭,內部的指揮系統出現混亂,王太子和約翰二世的軍隊糾纏在一起。愛德華看準這個機會,指揮將士衝進混亂中的法軍展開攻擊,最後成功以少勝多,在損失不多的情況下分別消滅和俘虜法軍各2,000人。更重要的是,愛德華成功抓獲約翰二世和小兒子菲利普。這場以少勝多,讓黑太子愛德華威名遠播,使法國重創的戰役,就是著名的「普瓦捷之戰」(Battle of Poitiers)。
普瓦捷之戰(十九世紀畫作)
「好人」約翰
普瓦捷一役後,法國國王和小王子給俘虜到倫敦去了,愛德華三世卻不敢前往法國登基為法國國王。原因有二,一是法國貴族和人民不賣賬,二是法國人還有一定抵抗力量。於是,愛德華三世改為利用約翰二世與小王子向法國作出勒索。
1360年,身為法國王太子的查理暫時成為攝政。為了在英格蘭不斷的進攻下有喘息的機會,他迫不得已跟愛德華三世簽定了屈辱的《布勒丁尼和約》(The Treaty of Brétigny)。條約中,英格蘭被允許擴大在法國的領地,而領地上的各領主(由英王控制)無須效忠法王,這實際就是把法國領土分割開出來。除此之外,法國王室還須向英格蘭繳交巨額款項,以贖回他們的國王。
查理只好到處籌錢。但是,對於法國王室來說,這筆贖金之大,相等於他們五年的財政收入,查理怎樣籌也籌不夠。愛德華三世見狀,只好先把約翰二世釋放回到法國,讓他以國王名義籌錢,或許會順利一點,反正他的小兒子菲利普還在倫敦當人質。
怎料,菲利普竟然成功從軟禁中逃脫出來。一般人在想,既然約翰二世被釋放回國,菲利普又成功逃脫,法國理應可以耍賴不付錢。然而,向來重視騎士精神的老實人約翰二世,卻主動返回倫敦!因為菲利普的逃獄,他覺得理虧,所以自願讓愛德華三世將他重新囚禁。愛德華三世邊笑著表示敬佩,邊把約翰二世重新關押,心想實在求之不得。
約翰二世就是因為這樣,得了個「好人」稱號。不過,他這個崇高的稱號,卻是耗用法國老百姓的民脂民膏換來的。為了讓國王平安回國,法國上上下下都費力籌錢,經濟和民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財政就這樣接近崩潰狀態。
嘉德騎士團
先把話題轉一下。有聽過英國「嘉德勳章」或「嘉德騎士團」(The Order of the Garter)嗎?這是英國受勳爵位中最崇高的一個,只有極少數英國人能夠得到這項殊榮,在世人數一般不會多過二十五人,而英國威廉王子(Prince William)就在2008年得到受勳。如果看看嘉德勳章的標誌,我們會發現那是一個由藍底金字的吊襪帶圍著英格蘭盾徽的圖案,而那些金字寫著「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這段文字是中世紀法語,翻譯成現代英語便是「Shame on him who thinks ill of it.」(心懷邪念者可恥。)
奇怪了,一個英國的勳章,為甚麼會用法語填寫?記得征服者威廉(William the Conqueror)嗎?他來自法國諾曼第地區,十一世紀時征服英格蘭,從那時起,法語就是當時英格蘭王室的官方語言,後來歷代英格蘭國王,母語都是法語,以英語作為母語的第一位英格蘭國王,就是後來將會提到的亨利四世(Henry IV, King of England)。
嘉德勳章
其實,嘉德騎士團的名字,本來就解作「吊襪帶」(Garter)。為甚麼英國這麼一個崇高的爵位,會以吊襪帶這種看來那麼香艷的女性物品作為名字?這可追溯至發生在愛德華三世時期的一個傳說故事。
話說愛德華三世佔據了加來港(Calais)這個重要據點後,在宮廷裡舉行了一場宴會。他一位情人在舞會上跳舞娛賓,卻無意間把自己身穿的吊襪帶掉在地上,引得在場所有人士都捧腹大笑,這名女子頓時尷尬得無地自容。怎知喝得有點醉醺醺的愛德華三世卻站起來上前拾起這吊襪帶,然後掛在自己腿上,接著就大聲說了句「Honi soit qui mal y pense」,同時在場宣布成立擁有崇高地位的嘉德騎士團,並以此為格言,成員只能由國王親自冊封。因此,吊襪帶就成為了嘉德騎士團的象徵。用吊襪帶代表一個崇高的身份地位,對比之差實在巨大,十分有趣。
第二階段
1364年,正當查理終於籌夠錢時,約翰二世卻在倫敦病死了。他正式繼承法國王位,是為查理五世(Charles V, King of France)。因為《布勒丁尼和約》,英格蘭錢和地都得到了,暫覺滿意,此後五年間沒再與法國挑起大型戰爭。在這期間,查理五世則趁著這口喘息機會,重建法國的稅收系統和做了些政治上的改革,漸漸讓失去半壁江山的法國經濟重回軌道。
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在戰爭時期需要一位英明果斷的君主來帶領國家,查理五世在位時,法國的王權得以大大加強,再不是從前那個政令不出法蘭西島(Ile de France)的法國國王了。
1369年,查理五世認為自己的準備已經足夠,是時候要收復故土,重現法國的光輝。他宣布撕毀《布勒丁尼和約》,愛德華三世知道法國竟這麼大膽,氣得不可開交。於是,兩家又再重新開戰,這就是英法百年戰爭的第二階段。
查理五世(十九世紀畫作)
不過,這次輪到愛德華三世成為強弩之末。黑死病對英格蘭其實打擊不少,他自己因為處理疫情而心力交瘁,對統治國家這工作開始感到疲倦,在晚年時開始沉迷於跟情婦的感情生活中,政事全交給了小兒子-蘭開斯特公爵岡特的約翰(John of Gaunt, Duke of Lancaster)。不只如此,早年在法國領地以剝削的方式弄來的財富也花光了,能支撐遠征的軍費也大不如前,還使當地被壓榨的人民十分不滿,在立場上倒向法國,形成了「法蘭西國族」的雛形。
因為財政上的倒退,英格蘭在法國的實力嚴重被削弱,支撐戰爭十分吃力。反倒法國卻積蓄了不少財富,為光復戰爭做好準備。而且,法國人的夢魘黑太子愛德華-這位在第一階段戰爭中作為主導角色的人物,也在不久後染上重病,在1376年逝世,死時還只是個太子,等不到成為英格蘭國王。愛德華三世知道兒子死訊後痛心不已,同時失去一員大將和王位繼承人,征服法國的戰爭恐怕無法順利完成。愛德華三世自己在次年也僅隨兒子離開了世界。
愛德華三世死後,岡特的約翰扶持了黑太子的小兒子理查二世(Richard II, King of England)繼承英格蘭王位,登基時才只是個十歲小孩。也就是說,約翰以攝政王的身份,把持了朝政。現在,英格蘭的政局變得愈來愈不明朗。
至於法國那邊,在查理五世的領導下,卻有復甦的跡象。他趁英格蘭無法兼顧政局和戰爭的情況下,一步一步收復失去的法國領土。法國汲取了對戰英格蘭長弓兵的教訓,不再正面以重裝騎兵迎擊,反而採取新的遊擊戰法,避開與英軍的正面交鋒,從而一步一步削弱對方的實力。在十四世紀的七十年代,除了一些仍舊控制在英格蘭手中的港口城市,法國幾乎收復了所有曾遭英格蘭控制的土地,逆轉了第一階段戰爭後的惡劣形勢。似乎,戰爭就要結束了。
不過,歷史告訴我們,這場戰爭沒有就此完結。西元1380年,帶領法國走出困局、雄才偉略的查理五世卻突然逝世了。不幸地,隨著查理五世的逝世,法國同樣陷入了混亂。既然英法兩家自身都有麻煩要解決,在往後的二十年裡,他們雙方同意暫時不打擾對方,好讓各自處理好家中問題。於是,第二階段的戰爭又結束了,但戰爭的硝煙仍沒熄滅。
那麼這兩家人分別出現了甚麼問題呢?以下先說英格蘭。
英格蘭的內亂
黑太子愛德華死後,愛德華三世十分悲傷,這位畢生戎馬戰場的王子戰功彪炳,卻沒有享過半點清福。於是,他對黑太子的兒子,亦即是他孫子理查十分重視,為他繼承王位做了很多準備。愛德華三世一死,理查便順理成章繼承英格蘭王位,並由他叔叔約翰當攝政。當時支持理查二世和支持約翰的兩大派系互相不和,英格蘭政壇上出現了黨爭內耗的局面。
理查二世是先王愛德華三世直接指定的繼承人,也有不少貴族擁護理查二世,加上約翰叔叔代表的蘭開斯特家族壟斷了英格蘭社會不少資源和產業,下層人民也不太喜歡他。因此,就算約翰叔叔曾有過垂涎王位的想法,也都不存在成功的客觀條件,而且從他後來的作風來看,他本人也應該沒甚麼異心。
在西敏寺的理查二世壁畫
愛德華三世晚年,英格蘭的財政因戰爭開支而急劇轉壞。本來首階段戰爭的勝利帶來的財富和名聲讓全國舉國歡騰,無論是貴族和平民皆十分團結支持,但後來黑死病的襲來和次階段的戰敗卻開始使朝野上下有所動搖,支撐王權的中流砥柱-貴族對於財富大縮水又感到十分不滿。為穩定政局,王室只好擴大徵收一種名叫人頭稅的稅項,以滿足這些貴族的財務要求。
滿足到貴族的要求,卻加重了下層農民的負擔,這回輪到他們不滿了。1381年,他們終於承受不住重擔,鋌而走險地發動了一場十分大規模的起義。他們組成起義軍,一度攻入倫敦,還從軍火庫中搶得了武器裝備,包圍躲在倫敦塔裡的國王和貴族。這些貴族都嚇得慌了,把國王推出去跟起義軍的首領談判。理查二世答應撤銷人頭稅,但農民的要求不只如此,他們更要求沒收貴族和教會的財產,分發給平民。貴族和平民都不好得罪,雙方談了半天始終沒法達成共識,衝突眼看就要爆發,農民決定要連同貴族和國王一併教訓。
就在此時,理查二世不知那來一鼓威武,他大聲呼喝那些想以下犯上的農民,接著說,如果他能安全離開,就會答應他們全數的要求,而且更會赦免他們造反。農民們始終地位低微,面對國王突然如此嚴厲也是會忌憚的,看見這個年僅十四歲的國王突然像個真漢子,頃刻間心生畏懼,竟然乖乖的讓了條路給國王和貴族離開!理查二世確定安全無恙後,就配合其他貴族們,在隨後的兩個月逐步消滅起義勢力,順利地把叛亂鎮壓下來。
蘭開斯特王朝
經過這件事後,理查二世覺得自己是個當國王的材料,他有能力親政了。於是,他開始不聽攝政王約翰叔叔的意見,不把他放在眼內。他接掌權力後,第一時間不是要如何穩定民生,而是弄權-他要削弱貴族及議會的權力。幸而,約翰叔叔從中調停,理查二世才不致與貴族弄得翻臉。不過,當約翰在1399年死掉後,理查二世與貴族之間再沒有緩衝,衝突便一觸即發。
其實,理查二世本人也不甚喜歡攝政王約翰叔叔,也不理解他的重要性。雖然約翰叔叔一直忠心耿耿,但他還是覺得約翰叔叔不斷制肘自己,所以一直懷恨在心。等到約翰叔叔一死,他便把約翰叔叔的蘭開斯特家族抄了家,除了沒收他家的領地,還把約翰叔叔的兒子博林布魯克的亨利(Henry of Bolingbroke)流放到法國去。英格蘭貴族本來就跟國王不太咬弦,當他們看到曾經位高權重的約翰叔叔家族也落得如此下場,心想說不定下個被抄的就是自己,於是暗地策劃要起來反對這個國王。畢竟,貴族教訓國王這樁事,是英格蘭的傳統。
理查二世並未能察覺到危機,剛好愛爾蘭那邊又發生動亂,他就親自前往鎮壓。就在他離家後,亨利卻趁機從法國回到英格蘭來。當然,他不是回鄉探探親,這次他是帶著軍隊而來,要來報復的。
亨利一進城,便受到倫敦市民和貴族夾道歡迎。他挾著這麼巨大的支持,順勢向理查二世宣戰。理查二世得知倫敦發生政變後,急忙趕回來,卻被亨利設計活捉,關在倫敦塔。
貴族和議會與理查二世的關係早已決裂,決定要廢黜理查二世。他們羅致了一些無法證實的叛國罪名加諸在理查二世身上。就這樣,理查二世在西敏廳(Westminster Hall)受審,罪名成立後被廢黜及關進牢裡,不久後便在牢中逝世。關於理查二世的死因,一般相信是餓死,極有可能是亨利為了斬草除根。
亨利四世(十七世紀畫作)
理查二世被廢黜後,亨利被加冕為英格蘭國王,稱亨利四世。因為他來自蘭開斯特家族的關係,在他繼承王位的一刻,就是英格蘭蘭開斯特王朝(House of Lancaster)之始。亨利四世的王位是由篡奪歷史悠久的金雀花王朝(House of Plantagenet)而來,因此他在位十四年間都忙於鎮壓反對他家的勢力。
1413年,亨利四世逝世,死前留下了一個較為平靜的英格蘭給兒子亨利五世(Henry V, King of England)。亨利五世一登基,就很敏銳地發現了對家法蘭西出了個大問題,這是英格蘭重新染指法國的好機會。
就這樣,第三階段的英法百年戰爭將要開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