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SET Diploma除了五科考試以外,還有要求一篇小論文,大概3000字左右(約莫就是10頁A4滿紙),每年有兩個題目可選,我挑到的主題是討論澳洲酒近40年的興衰,應用好多以前商業學到的相關知識,順手把這難得的題材記錄下來

1980-2000 年:澳洲葡萄酒國際起飛的黃金20年

現在的澳洲酒產量排名在全球前10,我們在超市也隨隨便便能買到奔富,黃尾袋鼠這些品牌。但30年前,澳洲葡萄酒並不是如此的光景。在貿易自由化以前,澳洲的葡萄酒主要倚賴內銷市場,人口有限的情況下,澳洲的葡萄酒產業並沒有大幅擴張的趨勢,在歷史上幾次澳洲葡萄酒的成長,都跟澳洲自己本身的經濟政治環境有較大的關係 

澳洲的葡萄酒產區

1980年代到2000年之間,在澳幣貶值,國際需求大增還有產量增加的助長下,澳洲的葡萄酒出口量從1980年的800萬公升一路飆升到2007年3億公升,幾乎可以說是風頭上的豬,能飛多遠有多遠

澳幣貶值讓出口占有價格優勢

澳幣在澳洲出口一直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1980年代初能源價格居高不下,澳幣也位於相對的高點,隨著能源跟原物料價格的修正,身為原物料出口大國的澳幣也開始貶值。1980年澳幣兌美金曾經來到1.2的價格,後來一度跌到0.7,一直到2000年的中期都呈現穩定下跌的狀態,這一場貨幣貶值反而讓澳洲葡萄酒出口價格佔盡優勢

澳幣從1980年就一路貶值,直到20004年以後才開始反彈

英國超市和Robert Parker一手推升國際需求

澳洲酒在此之前一直不是國際關注的焦點,但在1980年代,世界上最大葡萄酒消費國英國修改了葡萄酒的銷售法律,讓一般超市得已銷售葡萄酒,這時各大超市急急忙忙要尋找便宜好喝的葡萄酒,香氣濃郁又酒體飽滿的澳洲酒,加上歷史淵源,立刻浮上檯面,幾年內澳洲酒佔據英國進口葡萄酒的比重從2%跳升到10%


另外一大市場美國也有戲劇性的變化,在美國喊水會結凍的酒評家Robert Parker在1990年陸續給出澳洲酒很多個滿分,加上其他雜誌如Wine Spector也選了Grange的Syrah作為1995年的年度之酒,美國市場像是在一大片新世界的葡萄酒裡找到了一顆新星,各路行家紛紛開始關注澳洲的酒款

不只澳洲酒大量成長,在1980年代法國研究指出多喝紅酒有益身體健康,頓時成為市場顯學,許多喝烈酒的群眾開始轉往紅酒市場,全球市場對於紅酒的需求也達到高峰,尤其澳洲的紅酒平易近人,價格親切,品質穩定,在這個條件下,自然也成為了市場寵兒

大量種植讓出口商有貨可賣

在需求大增,貨幣貶值的情形下,把澳洲酒往外賣變成市場的一大熱潮,正好在1972年時,澳洲政府減少對於製造業的補助,並把補貼轉往農業,補貼種植新的葡萄跟開墾葡萄園。另外澳洲一些新興的釀酒師,也著眼於塔斯馬尼雅,阿德雷丘等比較冷涼的地區墾拓,到了1980年代,這些新的葡萄園也開始大量生產酒,讓這些突然激增的市場需求得以滿足

機器採收也讓大量生產更加容易

另外直得注意的是澳洲很早期就投入在葡萄釀造跟種植的研究當中,這段期間對於設備例如機器採收,機器整地,大型釀酒槽等,澳洲的酒莊從不吝嗇把資源投入其中,最後能大量生產品質穩定,口感相似的葡萄酒,這些投入功不可沒 

在生產,需求跟匯率都到位的狀態下,澳洲從原本世界第18大的葡萄酒出口國,在20年間成為了第4大出口國,澳洲酒的風潮更是席捲英美的超市,今日最知名的黃尾袋鼠也在2000年代初期降臨市場,幾年內聲名大噪

但是好景難以延續,澳洲酒在2005年以後開始停滯,甚至大幅度衰退,這又是為什麼呢?我們留到下一篇繼續討論吧!


謝謝你的閱讀,如果喜歡這個文章,歡迎追蹤我的專題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