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謠才子」陳達儒(2月10日壽星)
『青春夢,被人來打醒!美滿春色啊~變成黑陰天;港邊海鳥,不知阮分離!聲聲句句啊~吟出斷腸詩。』
2月10日知名壽星:「歌謠才子」陳達儒(本名:陳發生,1917-1992)
無形的台灣文化遺產,出生在日治台北城艋舺清水祖師廟附近,陳老師,毫無懸念,被譽為是西元二十世紀寶島歌壇最重要的名作詞家代表。早年因「公學校」日籍教師排擠並刻意扼殺台語,所以激勵了老師於漢學私塾裡認真鑽研本土語言之美,更在年僅19歲時,憑藉著《白牡丹》裡的文雅詞句,以花代人,超齡才華,一舉紅遍台灣的大街小巷,一時傳唱千里。
白牡丹 笑呅呅 妖嬌含蕊等親君
無憂愁 無怨恨 單守花園一枝春
後來,在前輩張福興老師的鼓勵中,陳老師不只躍居當時「勝利唱片」的鎮店台柱,更陸續完成了《阮不知啦》、《青春嶺》、《港邊惜別》、《南都夜曲》、《青春悲喜曲》和《安平追想曲》等流行歌謠,至今儼然已蔚為經典的作品...更是歌謠聚會時的必備清單,尤其在日本「皇民化」統治底下,以「紅蘿蔔跟棒子」軟硬兼施的敏感年代,他筆下動人心坎的歌詞,可說是盡情抒發出台灣人豐富且內斂的濃厚情感,堪稱用音樂來證明台灣人無法被替代的母語靈魂。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台灣藝文活動陷入停擺,為了糊口,老師進入「總督府警察官司獄官練習所」受訓,下鄉成為警員,被迫中斷了作詞工作。後隨著西元1945年8月太平洋戰爭落幕,國民政府也在兩三年後遷徙來台,陳老師也順勢重新提筆,恢復創作,並且成立了自己的歌謠社,透過廣播電台與巡迴歌舞團的放送,加上出版流行歌本和譜集,算是享受了生活上的平靜跟穩定。
然而,時勢所趨,即使走了高喊「天皇萬歲」的日本帝國,奉命接收台灣的國民政府,面對台島統治權的全面移轉,日華文化意識的龐大斷層,為避免台灣人持續停留在日語本位思維,國府中樞於是展開「國語化」運動!採取貶低本土民族意識,用獨尊「北京話」的主軸,將所有「不入流」的地區方言(台語、客語、原住民語)打入冷宮...
流行台語歌曲的市場亦逐漸在官方運作中遭到國語歌曲給取代!再者,政府機關認為,過去日治時代盛行的台語歌謠內容都過於悲傷、哀戚,不適合 蔣公帶領三軍百姓反攻大陸之用,因此陳老師很多名曲也在此刻被下令禁止在公眾場合裡播放!「戰場之上,才子何用?」,是的,在民族意識的戰爭中,眼見台語式微,往日的黃金時代已不復見,甚至可能在國府政權永遠執政下被徹底斷絕,陳老師毅然決定棄藝從商,往相對穩定的食品業發展。
西元1989年,冷戰接近尾聲,但 蔣總統的反攻大業卻依舊停留在報刊和標語之上,行政院新聞局此時主辦了第一屆的「金曲獎」,希望能藉此提升台島藝文水平。就在評審團毫無異議聲中,陳老師,早已離開藝術創作領域的他,榮獲了至高無上的「特別成就獎」,看似意外的驚喜,或許除了帶有替台語歌曲「平反」的意味外,遲來的榮耀,更暗藏對那美好時光的緬懷。
你心中的歌,正是你靈魂的旋律,也是你父親或母親的歌,不求美艷花開,但望代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