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史以來,人類總對飛行充滿憧憬,從伊卡洛斯的故事到達文西的筆記,我們都能看到裝上翅膀,獲得與鳥類相同能力的想像。但這也造成了現代空中戰略的一大問題,太過依賴理想與理論,而忽略技術上跟地理上的現實。
E

空軍始終需要基地,地理限制就會出現,用台灣的狀況來說很好類比。東部的機場受到中央山脈阻擋,戰時情況解放軍無法從大陸側監控到東部起降,連戰機在台灣山脈東側哪一處潛行都不知道。中國想要在南海建立機場,土地面積就是第一個挑戰,足夠停放飛機的機庫,以及需要的油料彈藥,則是另一個挑戰。這意思是,地理限制完全可以控制這座機場的攻防能量。

今天談論空權,卻不談論地理形勢的影響,更不談技術面的限制,一切都是空想,沒有對話的意義。

航程與滯空能力的限制(簡化版)

從這可以延伸出一些很基本的數學題,讓我們把範例簡化,以便於理解:

  • 飛機的載重上限是固定的,可以載滿飛彈就不能多掛油箱,掛滿油箱可以飛很遠很久但缺乏攻擊能力。
  • 最大航程代表飛機可以抵達的最遠範圍,相對來說也代表這架飛機途中不能滯空執行任務。
  • 飛得快代表地面防空能追蹤與攻擊的時間很短,也代表這架飛機沒有多少時間進行偵察與攻擊;偵察機若慢慢飛行,就代表防空力量還沒徹底消失前,被擊落的可能性很高。 

事物都是相對的,沒有又高又快又威猛更持久這種事,更不要說攻擊與防禦方條件完全不同。以二戰的不列顛空戰為例子就很清楚,英國皇家空軍被擊落後,跳傘幾乎都可以生還,而德軍跳傘就代表被俘虜,光是飛行員的損耗量就是無法彌補。現實不是打電動,可以當數字完全交換,像是日本在中途島珊瑚島海戰中損失太多老練飛行員,當美軍戰機的性能徹底超越日本後,日本就沒有依靠技術彌補性能的選項了。

圖1,航程與滯空時間的相對關係。黑字是航程,紅字是滯留時間

地理位置為何重要?這邊開始都用時間距離,給予讀者概念,想要知道詳細的空戰概念,請找專書。 

從上圖可以知道最基本的概念,假設紅點是機場,我們有一款戰鬥機,最大航程3h的距離(綠框),意即飛行時間用飛行距離來換算是6h的航程。這就代表,在最內圈的黑框內,飛行距離1h,來回需要2h,剩下4h的滯空時間。藍框要飛行2h,代表最大滯留時間只有2h。

單純用數學來計算,假設我們想要保持圖1黑框內隨時有1架戰機巡弋天空,一天需要24h/4h=6架次,無縫接軌的一架升空一架落地,且落地整備時間設定2小時,並假設飛行員不需睡覺或是數量超多,能完美銜接到下一輪,那麼需要幾架去輪班呢?

表1

可以發現,一輪是8小時,但我們要考量的是巡弋時間的無縫接軌,所以要將巡弋時間填滿,故表格為下。

表2

看來好像要很多,實際上只需要連續值班就好(黑心?),所以是2架。換句話說,想要2架隨時在天空,就是加倍變成4架。

那麼,倘若要維持圖1藍框內,也就是滯空2h的空域隨時有2架呢?由於滯空時間只剩下2h,整備時間一樣是2h,所以會變成下表(表3)的狀況。也就是我們需要4輪班,倘若要維持2架滯空編制,就會變成8架。

表3

至於想在綠框內進行巡弋狀態呢?基本上做不到,因為你最多抵達綠框邊界就要返回,就算只飛到藍綠框的中間,滯空時間也只剩下最多半小時,依然涵蓋不到全部。用等比級數去算就知道,想要讓綠框的邊界隨時有飛機巡弋,數量趨近無限大,別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