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標題:嗡嘛呢叭咪吽 (Om Mani Padme Hum) 與「佛錢中通沒彎穫望;佛寶中通外直穫望;佛法不沉迷穫望」的轉換密碼


1、Om Mani Padme Hum = Om.Mani.Padme.Hum = 零man.money.p2通沒彎.穫望 = 無(民)人.錢.pp直沒彎.穫望 = 弗亻.錢.qp通沒彎.穫望 = 佛.錢.Φ通沒彎.穫望 = 佛.錢.中通沒彎.穫望 = 佛錢中通沒彎穫望,類似「佛寶中通外直穫望」之意,其中 money (錢) 或意會「寶」,e 約略象徵彎曲狀而轉緩漢字「彎」,而「中通沒彎」即類似漢字文化之北宋時代的文人周敦頤 (約公元 1017 年 ~ 公元 1073 年) 寫作的〈愛蓮說〉一文記載「水陸草木之花,可愛者甚蕃。晉陶淵明獨愛菊,自李唐來,世人甚愛牡丹;予獨愛蓮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遠益清,亭亭淨植,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裡的「中通外直」而可能又寓意著「蓮花」(lotus) 出淤泥而不染的特性,「穫望」即「望穫」的同義倒裝詞而意通「想穫」(想要穫得)。此語之所以用「佛錢」二字,可能是比較直白地說:錢不要亂花,就算要花,也不要花在同流合污的事情上。

2、Om Mani Padme Hum = Om.Mani.Padme.Hum = 零man.man一ㄇ氵.p2通沒彎.穫望 = 無(民)人.人一ㄩ氵.pp直沒彎.穫望 = 弗亻.大ㄩ氵.qp通沒彎.穫望 = 佛.去氵.Φ通沒彎.穫望 = 佛.法.中通沒彎.穫望 = 佛法中通沒彎穫望。其中「大ㄩ」的上下組合即漢文「去」的甲骨文字體之一。漢字「法寶」兩字有時連用,所以上式之「寶」也可能轉注「法」。此時的語意可能就是和「求佛法以得佛道的希望」相關。

3、Om Mani Padme Hum = Om.Mani.Padme.Hum = 零man.man一ㄇ氵.不沉迷.穫望 = 無(民)人.人一ㄩ氵.不沈迷.穫望 = 弗亻.大ㄩ氵.不沉迷.穫望 = 佛.去氵.不沉迷.穫望 = 佛.法.不沉迷.穫望 = 佛法不沉迷穫望,其中「不沉迷」也類似「蓮花」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不和稀泥」之特性,此時 d 約形聲台閩語「沉」的 dîm 式發音之起音。此時又可能和佛法的不斷更新相關,也就是不要沉迷在既得的小道,要不斷向大道的境界精進。

此外,「嗡嘛呢叭咪吽」一語,也有「唵嘛呢叭咪吽」的寫法,可能是一點口音不同的譯詞,或是帶有一點「自我 (俺) 求佛道」之動機的意境。畢竟,佛道或悟道可能應該是自己要去求的,不是佛道或悟道要求自己去求的。


P.S.


Buddha:悟道;悟。
漢文或轉譯「佛道」或「佛」。橋接轉換式爲「Buddha = 平u對道heart = 一uu道心= 一ㄩ五道忄= 口五道忄 = 吾道忄 = 悟道」或「Buddha = 平u對兜heart = 一uu兜心 = 一ㄩ五兜忄= 口五兜忄 = 吾兜忄 = 悟」。

Buddhism:悟家;悟道家;悟之思想;悟之想夢;悟道之思義;悟道之思問;悟道之學問;悟道之想夢。漢文或轉譯為「佛道」、「佛家」、「佛教」。

Buddhist Mala:悟之行者的大量粒、悟道之思者的大量粒,Mala 似有 mass liâ (大量粒) 的意思及「量力而為」的寓意。漢文多轉譯「佛珠」。

bodhi:覺;悟;覺悟;悟道。 bodhi = 目兜學亻= 目兜學人 = 目兜學儿 = 覺,其中 bo 約略形聲台閩語「目」,h 約略形聲台閩語「學」的起音,所以符號「目儿」合爲漢字符號「見」,並且「見學」再合爲漢字「覺」但省略一個符號「子」;bodhi = 朋o兜h冫 = oo兜丨𠃍二 = 心口兜五 = 忄吾 = 悟bodhi = bodhi + bodhi 省一個 bodhi = 覺 + 悟 = 覺悟bodhi = 朋o道h冫 = oo道丨𠃍二 = 心口道五 = 忄口道五 = 悟道。據說此語也是出自 Pali (點和線;文字;文本;文書) 或 Sanskrit (善至文 / 梵文) 的 बोधि,漢文又音譯「菩提」,或義譯「覺」並旁通「悟」或「覺悟」、「悟道」之類的詮釋。在 Pali 語言中 Buddho 一語還是「悟」或「悟道」之意。

satta:情,即 satta = 心1three丹 = 忄丨三丹 = 忄龶丹 = 忄青 = 情,其中「龶丹」是約略描述漢字「青」的早期字體;,即 satta = 矢一直直一 = 矢一丨丨一 = 矢口 = 知,其中 t 約略形聲台閩語「直」的起音再意會符號「丨」;知情,此時重疊前述「知、情」之含意。

sattva:情有,即 sattva = 心1three丹有 = 忄丨三丹有 = 忄龶丹有 = 忄青有 = 情有,漢文或譯「有情」;知有,即 sattva = 矢一直直有一 = 矢一丨丨有一 = 知有,其中 v 約略形聲台閩語「有」的起音;知情有,此時重疊前述「知有、情有」之含意。

bodhisatta:覺情、覺知、悟情、悟知、覺悟知情、悟道知情,此字是 Pali 語言之 बोधिसत्त 的轉寫,漢文或音譯「菩薩」。即前述 bodhi 和 satta 的合成。

bodhisattva:覺情有、覺知有、悟情有、悟知有、覺悟知情有、悟道知情有,此字是 Sanskrit 之 बोधिसत्त्व 的轉寫,漢文或音譯「菩薩」。即前述 bodhi 和 sattva 的合成。

Pali:點和線,即 Pali = p.a.li = point.and.line = 點和線文字,此時 Pali = point一字乂 = 點一字乂 = 丶一字乂 = 文字,其中 a 代表「一」,l 約略形聲台閩語「字」的 lí 式發音之起音,i 約略形聲漢語「乂」,又引申爲「文本」、「文書」之意。Pali 是一種古老的語言,也許還有「民言」、「民語」、「民話」、「民人言」、「民言語」、「普通言」、「普及言」、「本土言」之意。


後記:


由上述橋接分析可知,漢字「佛道」或「佛」這兩個字詞其實是有點不知所云,因爲語出 Pali (點和線;文字;文本;文書) 古語的 Buddho 之 Buddha 一語其實就是「悟道」或「悟」的意思,即:

1、Buddha = 平u對道heart = 一uu道心 = 一ㄩ五道忄= 口五道忄 = 吾道忄 = 悟道

2、Buddha = 平u對兜heart = 一uu兜心 = 一ㄩ五兜忄= 口五兜忄 = 吾兜忄 = 悟

而漢字「悟」中的符號「吾」可能是以符號「五口」代表「五官」或「五感」即「視、聽、嗅、味、觸」之全方位感官知覺的內涵。所以,「忄吾」合成的「悟」字就可能是「心思意想」加上「全方位感官知覺」的合寫,並非只是關起門來一直空想而已。

因而,Buddhism 的字義應該是「悟家」或「悟道家」的意思而不是「佛家」、「佛道」或「佛教」。

東漢《說文解字》即記載「佛,見不審也。从人弗聲。」「審,悉也。知宷諦也。从宀从釆。徐锴曰:宀,覆也。釆,别也。包覆而深别之。宷,悉也。」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又有「佛,仿佛也。依玉篇。與全書例合。按髟部有髴解云。髴、若似也。卽佛之或字。从人。弗聲。敷勿切。十五部。」的解釋。

也就是說,漢字「佛」在早期《說文解字》中是用來表達「見不悉」或「看不清楚」的一種狀態,最多只是「看似」或「看起來好像」即類似「彷彿」之有點糢糊感而不十分確定的意思,和 Buddha 一語之「悟」或「悟道」的意義可能是南轅北轍。

不過話說回來,如果真的都已經搞清楚了,何必還要去悟道呢?......而我們現在將古人創作的文字詳加審閱、再多搞清楚一些,不也可能是一種悟道的過程嗎?......


所以,大約了解到「嗡嘛呢叭咪吽」這句話的字義之後,也許我們就可以拿來造句作詩了。例如:「現況非實情,情非得已唄;若問嘛呢吽,或有叭咪心。」,也就是說「現況不見得一定就是實際的情況,有時候只是情非得已的狀況罷了;如果問關於財寶可否穫得之希望,或許有不沉迷於同流合污的心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