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摘自黃捷Facebook

2月6日,高雄市議會第3屆第9選舉區議員黃捷罷免案投票結束,投票率為41.54%。同意票只有55,261票,未達選舉人數四分之一的72,892票門檻;不同意票達65,391票,超過同意票約一萬票,因此罷免案不被通過,議員黃捷成功留任。然而,黃捷罷免案的結束卻帶來另一個危機。對比去年各次大型選舉,反而出現「反對藍營」選民投票量節節下降的趨勢。這個信息是在告訴我們2020總統選舉所帶來的「民主」潮流逐漸退卻,又或者人民無可避免地走向民粹政治,還是民主的核心價值逐漸紮根在國民意識當中,使每個人的獨立思考更強烈,而政黨動員的力量將削弱?

高雄市議會第3屆第9選舉區議員黃捷罷免案

此次罷免案源於2020年高雄市市長韓國瑜罷免案。2020年初台灣舉行總統選舉,時任高雄市市長韓國瑜上任半年隨即宣佈參加總統選舉黨內初選,及後全力準備總統選舉競選活動,最後卻以接近20%之差落敗。帶職參選的韓國瑜被批無心市政,市政府財務儲備消耗度高,卻以市長級別的職位施行里長級別的政治活動,留於籠絡基層市民的基礎建設層面,實際上經濟未有起色,亦未能實現各種選舉承諾。最後韓國瑜罷免案而97%高同意率通過。

因應韓國瑜罷免案的潰敗,國民黨不但沒有重新檢討黨團的政治方向,反而繼續民粹政治。韓國瑜支持者以報復心態,惡意推行罷免案。桃園市中壢區市議員王浩宇罷免案就走在王捷罷免案之前,因應錯誤使用冷處理策略,在1月16日以約3000票之差被罷免。

韓國瑜支持者繼續推行報復性罷免,並為高雄市議員黃捷羅織了「惡劣問政」、「不足以代表民意」,以及「違反香港版國安法」等理由。綜觀以上理由,皆空泛、主觀,而且沒有法理根據。以問政而言,議員黃捷出席議會均有充足準備,反而時任市長卻在市政議題上毫無概念,只有空泛的回答。「惡劣問政」實為無稽之談。至於以「國安法」為由,國土界線也不分辨清楚,更是令人啼笑皆非。整體而言,是次罷免明顯沒有正當性。

從罷免黃捷案看投票意欲的趨勢

本文圖表選取2020年大型選舉數據,包括中華民國總統選舉、高雄市市長韓國瑜罷免案,以及高雄市長補選,並單獨使用高雄市鳳山區數據作對比。另外,基於2020年民主參與度大幅上升,對比往時選舉票數有大幅差異,因此筆者沒有將黃捷在2018年當選時的得票數放在本文作對比。

黃捷罷免案中最重要的並不是罷免案的正當性存在與否,而是當中對往後民主選舉有重大意義的訊息。在目前民主體制下,只要通過選票門檻,自然能通過議案。故此各黨派能夠動員的選民人數,是為左右選舉大局中極為重要的要素。

高雄市鳳山區最近一年大型選舉投票數據及趨勢

觀察近幾次大型選舉,首先中華民國總統選舉中韓國瑜在鳳山選區得票82,432對比蔡英文得票138,172,以至高雄市市長韓國瑜罷免案能動員相當於該選區40%的龐大選民數(117,795)都可以看出明顯的勝敗差距。然而在高雄市長補選開始陳其邁得票雖然以82,698票力壓李眉蓁的33,561票,但是民進黨的支持度明顯下滑。

從罷免黃捷案更能看出站出來非國民黨的一方支持度下降,達到2020總統選舉以來最低點,不同意票數只有65,391票,但同意票數卻以55,261票逼近。值得注意的是次罷免案動員了大量政界人物為黃捷相挺,規模堪比高雄市長補選,可是最後成效仍未及前次動員。

選民的投票對政治整體的影響

一直以來,選舉都會被分為區域性、全國性等大小。有些人或者會認為總統選舉比較稀有、比較重要,以機會成本評估出席議員、立法委員、市長、總統等選舉投票的意向。換言之,議員、立法委員或者會被視為比較不重要的一部分,而較少人有意慾騰出時間出席投票。加上一部分總統選舉的投票選民是從海外歸來,這一票值不值一張來回機票也是選民的考量之一。

不過筆者認為民主社會的選舉結構其實是從下而上發展,尤其是推動政治風氣的改變是需要從議會開始。當中的改變尤其是審理預算的過程,不單是批核資金的流動,也有傳統政治權力的鬥爭。選民則要評核議員是否理性審議,而且審議是否能夠讓資金帶動閣下希冀的發展路向。

基於以上談及的發展通常以局部地區作規劃,較少影響海外國民,反而與台灣在住的選民息息相關。因此投票率下降反映着本土選民的投票意欲下降。筆者為這個現象分別作了兩個假設:1) 在國民黨對立面的選民在猶豫的狀態下未能作出選擇,以及 2) 在國民黨對立面的選民對出席投票的意欲下降。

1) 在國民黨對立面的選民在猶豫的狀態下未能作出選擇

鑑於「萊豬」議題,有部份選民認為「反對萊豬」需要為議員的立場,以致猶豫是否支持以公共衛生專業提倡「監管」的黃捷議員。

 2) 在國民黨對立面的選民對出席投票的意欲下降

鳳山區選民在大概一年時間裡經歷四次選舉,在大量政治宣傳之中或者無可避免地感到疲憊。不過要留意,在最近兩次民進黨均有參與助選的選舉投票率都是不相伯仲(補選41.35%;罷捷 41.54%)。再者,罷韓投票雖然有41.31%投票率,但是當中97.47%都是罷韓支持者。換言之,這三次投票在投票率相當下,站在國民黨對立面的選民數量正在下降。

選擇沉默,還是選擇The Lesser Evil?

民主選舉往往是選擇相對善良的一方(The Lesser Evil),以兩害選其輕的方法選出人民代議員。然而在當下從這幾次選舉中可以觀察到的「站在國民黨對立面的選民」數量下降,直接代表國民黨支持度上升。雖然在數據上國民黨支持度上升是毋庸置疑,但是筆者不能排除未有投票的選民不一定是由於支持國民黨而不投票。

對於民進黨而言,這是明確顯示出該黨支持度下降的訊息。不過從台灣的民主角度而言,這現象顯示出選民逐漸漠視投票的重要。換言之,政治冷感度正日漸上升。有可能是因為總統大選及罷韓投票大量動員民眾,令新一代選民對政治的關心度上升,但是由於政治的複雜度及民主制度的制肘導致進步與改革需時甚久,一部分選民開始脫離公民的政治參與。如此一來,台灣有可能重回2018年的景象。若然國民黨繼續使用民粹政治策略,在投票率下降的趨勢下,對他們將會更有利;在未來,假如選民在兩害選其輕的情況下選擇沉默,將會造就較有害的一方再次以民粹動員形式獲勝。


喜歡本文的讀者不妨在頁面下方拍手(1-5下)回饋作者,亦可以選擇成為作者的讚賞公民,或在vocus方格子單次或持續贊助作者發佈更多免費文章。

林 暮雪 Hayashi B. /Instagram @evs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