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Google

不知道大家對翁山蘇姬的印象是什麼?對大多數的台灣人來說,不會特別去關心這號人物,即便有投以關注,很多也是透過國際媒體的引述,隨之當成茶餘飯後的話題。當1991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到2012年又獲美國國會頒發國會金質獎章時,翁山的個人聲望達到高峰,直到他歷經千辛萬苦,領導全國民主聯盟於2015年底勝選,卻又因為未能如國際社會所「期待」的處理好內部民族問題 - 特別是羅興亞議題時,各種批判毫不留情的紛至沓來,以西方媒體為首的國際輿論,紛紛以聳動的標題指責這位曾經的人權鬥士,「跌落神壇」,「幫凶」,甚至是「種族屠殺」等標題,也讓翁山的國際聲望蒙上陰影,且充滿爭議。

對於翁山蘇姬,除了是同為倫敦大學亞非學院(SOAS)的學姊之外,另外比較深刻的印象,應該算是2011年的電影「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由法盧貝松導演,楊紫瓊主演的傳記電影,以政治動盪為大時代背景,講述了翁山蘇姬的愛情故事。劇中,對於軍政府的軟禁,並禁止丈夫與兒子入境探望,在這樣的條件下,翁山仍堅持民主改革,也讓她再後來,成為了第一位獲得諾貝爾和平獎的亞洲女性。

幾經政局動盪的緬甸,終於在2015年,由翁山領導的全民盟獲得勝選,而軍方也在各界壓力下,願意妥協並交出政權,只不過附帶了一連串苛刻的條件,例如:軍方仍保留25%的指定席次,翁山本人不允許競選總統,政府的關鍵部門仍有軍系人馬掌控...等,BBC當時評論,翁山蘇姬與全民盟被迫與軍方達成所謂的「脆弱權力共享協議」。

Reference: Google

民主化的過程總要有個開始,即便不盡如人意,但至少是往正確的方向邁進了一小步。而翁山蘇姬雖礙於憲法未能就任總統,但仍以國務資政一職(相當於總理的角色),成為緬甸政府實際的領導人。這也讓當時的歐巴馬政府,率先解除了對緬甸長年的經濟制裁與貿易禁運,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開始有外資進駐,一片百廢待興蓄勢待發的樣貌,緬甸看似就要迎來他的黃金發展時期。

然而,雖為政府的領導人,確並非真正的掌權者,翁山蘇姬雖確實有志在改革與振興經濟,但在對內的諸多議題上,仍受限於與軍方達成的「脆弱權力共享協議」,尤其是在處理少數民族的問題上,過去軍方倡導的「大緬甸主義」早已深植主流人心,對於像是撣邦,若開邦,克欽族,羅興亞人等,長年的對峙與武裝衝突,矛盾亦非朝夕可解。要說翁山蘇姬違背了她自己「致力於不同民族間的和解,及制定聯邦憲法將是首重事務」的理念,可能也有點言重了,畢竟在步步為營的緬甸政壇,又有軍方強勢主導的「緬族化」政策下,軍權不在手裡,光靠政治家的理想,很多政令是根本出不了首都圈的,更別說要落實在發展極為落後的偏鄉,與仍受軍閥把持的省份。當然,若說翁山蘇姬有扮演好人權守護者的角色,恐怕也不盡然,否則,當將近70萬羅興亞穆斯林被暴力驅趕,作為名義上執政中心的翁山政府及內閣,竟無隻字片語譴責,事後也沒有相關的安置與配套措施,這就讓一向高唱人權至上的西方輿論,開始不高興了。

如同文章首段所述,當聯合國調查小組在2016年,指出緬甸軍方殘忍殺害,強姦少數民族,以及洗劫穆斯林,放火燒屋等行為,翁山蘇姬政府選擇避重就輕,到了2017年衝突加劇,數十萬人流離失所。到了2019年翁山蘇姬迎來生涯中最大的聲望重挫,起因是甘比亞政府代表伊斯蘭合作組織(OIC),於國際法院對緬甸提起訴訟,指控其涉嫌種族滅絕罪行,而翁山蘇姬率領律師團親赴法庭抗辯。當然,我們誰都沒認重頭到尾真看完當時的報告(相信很多媒體也沒有),亦無從得知翁山蘇姬對整起事件始末的抗辯緣由,但誰又在乎呢?但凡你被放在了政治正確的反對面,那就是千夫所指,只要抓到碎片化的脈絡,或任何可供斷章取義的片段,就可以加諸評價,全憑擁誰更有媒體話語權。

你看,形塑一個英雄很簡單,要摧毀他,也只是片刻之間。

羅興亞議題,重創翁山蘇姬的國際聲望 Reference: Google

有趣的是,轉眼到了2020年底,緬甸迎來第二次的民主大選,毫無懸念,翁山蘇姬與全民盟仍以亞壓倒性的多數取得國會席次,並順利組閣。但軍方這次不買帳了,無論是基於根本不想再演那齣什麼「脆弱權力共享協議」,假惺惺的交出政權; 或是眼看鄰國泰國軍政府不也獨裁,政變,然後操縱選舉幫自己洗白,堂而皇之的成為具有正當性的民選政權,大家都是軍閥,幹嘛我們不也這麼幹?於是,2021年初,疫情持續蔓延之際的震撼彈,翁山蘇姬和政府高層被無預警逮補,軍方領導人敏昂萊接管緬甸政局,政變拉開序幕。反應過來的民眾,結合大批翁山蘇姬的支持者,隨即也開始了從一月底到現在,遍地開花的街頭抗爭。

軍方打人,實彈射擊民眾,裝甲車開上主要幹道,火爆衝突在各大城市上演,實施宵禁,聯合國譴責,駐緬辦事處安排台商包機逃離...只要你有關注這陣子的緬甸局勢,不難看到這些新聞,輪流佔據著版面。這些議題當然一點都不有趣,但有趣的點是,翁山蘇姬的國際聲望,反而又隨著被軟禁,重新燃起了眾多輿論對她「對抗強權」,「堅持民主」,以及「人權鬥士」的形象,好像她轉眼間又成了民族英雄,緬甸的民主發展希望,又需要由她一肩扛起。

最好玩的莫過於經濟學人雜誌,我常喜歡看他們的文章,以及特別是每期都會有幾幅充滿諷刺寓意的黑白漫畫,很多時候多半在嘲弄自己美國政府,但也有時會去針砭國際時事。翻看他們2017年與2021年的漫畫,描繪的同樣是翁山蘇姬,卻是截然不同的兩種敘事角度,伴隨著其背後希望帶起的輿論風向,以及作為「權威的國際媒體」,所想要加諸,或形塑政治正確的觀點(圖片如下)。

2017年經濟學人雜誌插圖

2021年經濟學人雜誌插圖

有趣吧?創造一個英雄,跟打造民主制度有很相似的地方,兩著都需要相對漫長的累積和建構,以及需要很多人的努力,才能稍有雛型。然而,要摧毀他們,往往不用太難,幾個野心家/權威機構的力量,加上壹些資訊科技的助攻,就可以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