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國上葡萄酒學位(WSET L4) 系列8 – 小論文之澳洲酒的慘業時刻
上一篇提到澳洲酒在1980年代中期後起飛,出口興旺國內的葡萄酒產業也蓬勃發展,從2000年到2005年之間,澳洲酒的出口市場從3億公升成長到7億公升。然而好日子總是會過完,在2005-2010年之間,澳洲酒出口幾乎不再成長,在2007年觸頂後甚至開始衰退,出口一度衰退800萬箱,且平均價格甚至下降21%,在賣得不好的狀況下,酒農卻在政府鼓勵下大幅擴產,連續多年出現了葡萄過產,最後導致價格崩盤跟酒農連年虧損的窘態
澳洲酒的出口量(綠)與價值(紅),量跟價在2007年觸頂後就一路下滑
從一路看好到大幅崩盤,有五個主要的關鍵原因
市場需求大減
2007-2008年的金融海嘯對於葡萄酒市場也是一大傷害,全球消費者對於葡萄酒的消費在2007年達到歷史以來最高峰,之後一路下滑,觸底,直到2018年才回到了相同的水準,澳洲酒當年的市場以英國與美國為主體,這兩個市場受金融海嘯的影響甚大,在高端的葡萄酒消費也衰退了許多
澳幣升值
相較於2000年以前弱勢的澳幣,2001年以後因為世界原物料價格持續上漲,澳幣也一路升值,到2011年澳幣曾經達到1.09塊澳幣兌一美金的高峰,這對於澳洲葡萄酒的出口相當不利,尤其當年主要出口國是美國,在對美金的匯率節節高升下,澳洲葡萄酒在價格上就不再擁有優勢
澳洲酒被視為廉價的酒
雖然有Robert Parker加持,澳洲酒在過度擴張的時期仍逃不過品牌形象下滑的命運,一大原因竟是「黃尾袋鼠」這類低價品牌的成功,在2001年的時候,黃尾袋鼠以一瓶7美金(約200台幣)的低價,果味香濃,即開易飲的風格席捲了美國市場,在五年內就賣破了750萬支,加上其他澳洲低價品牌的搶進,美國市場消費者對於澳洲的酒產生一種「便宜好喝」的既定印象。在消費者意圖嘗試更高階的酒款時,自然就不考慮澳洲的酒款,轉而回到歐洲酒款上
澳洲大量出口散裝酒(以大桶或是貨櫃運輸到外地市場,再由市場端進行裝瓶的低廉酒款)也造成品牌價值的減損,這種散裝酒的平均價格大概是1塊澳幣/公升,大概是瓶裝酒的四分之一不到
2000年以前,散裝酒大概只佔了澳洲出口酒的15%,2000年代中後期,散裝酒已經佔據了澳洲出口酒的40%,這樣低價的形象導致澳洲的葡萄酒只能跟低價的市場競爭,像是新興的釀酒國家智利,南非跟阿根廷等
大量稅賦補貼讓虧錢的酒莊持續運作
在出口需求高漲的前幾年,澳洲政府為了鼓勵種植葡萄,讓酒農可以加速提列建立葡萄園的折舊,以達到減稅的效果,除此之外,在2004年更推動了葡萄酒均衡稅(澳洲針對葡萄酒所課29%的稅)的退稅機制,一些位在鄉村,小型的酒莊幾乎可以達到免稅的狀態,根據2011年的一項調查,許多小酒莊需要靠這樣的退稅機制來維持營運,也就是說沒有退稅機制的狀態下,這些酒莊都是大額虧損的
圖片來源:Ursplash
這些小酒莊大多生產的是廉價的葡萄酒,不但在需求已經過剩的狀態下增加供給,增加的還是便宜的散裝酒,更近一步打壞市場的價格,也因此遭受大量的批評
生產過度擴張
在出口飛漲的時期,葡萄收購價格飆升,光是葡萄收購價格在1999年就比起1990年高出三倍,同時政府也鼓勵種植,不免俗地出現了一窩蜂的現象。一方面,許多農家把食用葡萄改種成釀酒葡萄,在1990年初期,大概一半的葡萄是拿來釀酒,剩下的可能是食用葡萄,到1999年時,澳洲有85%的葡萄園生產的葡萄都拿來釀酒
另一方面,葡萄園也大幅度的擴張,在10年內成長了1.5倍之多,最後加上農業科技的改良與進步,葡萄的生產更為穩定,總體加起來從1990年到2000年之間澳洲葡萄酒的產量出現了倍數成長
棄耕的葡萄田
在過度擴張的狀況下,澳洲的產量比起實際銷售的多出了4千多萬箱,大概等於一整個英國市場的出口量,在2005年的時候,澳洲葡萄酒的存貨已經足以支撐未來2.3年的銷量,遠超過健康的存貨水平
上面幾個因素加起來導致澳洲葡萄酒陷入過產,削價競爭,虧損的困境,澳洲年出口葡萄酒的市值,從2007年的30億澳幣一路下跌,在2013年時更只剩下17億的澳幣,更慘的是有70%的酒莊都呈現虧損的狀態,頓時之間產業變成了慘業,澳洲政府跟業界又怎麼出手相救呢?就留到最後一篇來說吧!
謝謝你的閱讀,喜歡這篇文章的話,請拍手,按讚或追蹤我的專題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