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本質是「刻意練習」的輸入輸出機制─科技與智慧(22)
作者:陳華夫
我日前(2021/2/18)在「方格子」發表了文章「美國債的本質危及美元霸權的真相─美中經濟(34)」,是來「解釋」深奧難懂的「美國債」,迄今有2,006讀者點閱,2人收藏。而相反的,美國人J.D. ALT在3年前(2018/8/1)也寫了篇「The Explicable Mystery of the National Debt」(美國債的可解之謎團)來「解釋」美國債,但看他文章後面40則讀者討論,就可知他的「解釋」,引起美國讀者更多的問題。
為什麼有些「解釋」無法增加讀者的「理解」(懂,Understanding),反而加深問題的迷團呢?
要真正回答這些重要且「意識」本質的問題,牽涉廣博的「認知科學」(如下圖):
(圖片來源:認知科學─維基百科)
通常,人們的「思考」是「直覺」(intuition)的,也就是說,當我們研讀「聖經」或「佛經」時,並不「自知」是如何「思考」它們。 從人們學習「知識」的角度來看,若我們能瞭解自己是如何(how)「思考」的,我們就能夠改善我們的「思考」,成功的學習數學、物理、總體經濟學、打高爾夫球等。 從「認識論」(epistemology)的認識外在世界之角度來看,「理性」、「邏輯」、「解釋」、「理解」、「記憶」等都可算是人類的一種「思考」,它們牽涉艱澀的哲學爭論,陷入其中,無益於「理解」(Understanding)人類「思考」的本質。 要根本上脫離這個困境,我們可以把「人腦」看做如電腦一樣的資訊處理系統。「人腦」可以把輸入的「資訊」,從一種形式或格式「編碼」(code)成另一種形式的故事「基模」,這個「編碼」過程即是一種人類的「思考」方式,我稱它為「記憶編碼思考」方式。當「資訊」進入「人腦」成為「記憶」後,人類的「思考」不僅會重複的找尋「記憶」中所有故事「基模」的規則,也會不斷重組與更新「認知」(Cognition)「記憶」中所有故事「基模」的連接「關係」,前者稱為「抽象找規則思考」方式,或者稱為「認知找洞識思考」方式。所以人類有三種基本「思考」方式: 1)「記憶編碼思考」方式、2)「抽象找規則思考」方式、3)「認知找洞識思考」方式,如下圖所示:
(圖2:人類三個基本「思考」式,圖形來源:陳華夫製作)
1)一般所謂的「記憶」事實上就是人類三種基本「思考」方式之一的「記憶編碼思考」方式,如下圖:
(「記憶編碼思考」方式,圖片來源:陳華夫製作)
(詳見拙文「思考」的本質與「自知」─科技與智慧(23))
基模(schema)也可稱做故事「基模」,它是描述了某種思想或行為模式的「故事」,可以用來組織人腦中不同類別的資訊及其彼此間的關係,是記憶的基本單元。「故事」有大,有小。例如,最小的「故事」─「從前,有位國王的王后中毒死了」。雖然只有一句話,但具有成為「故事」的兩個關鍵元素:(1)人物或非人物角色;及(2)事件過程變化的「情節」。廣義的說,任何過去發生的「事件」都可說是「故事」。 從「本體論」(Ontology)觀點,嚴格的說,「故事」就是一個「事件」(event)。依照「本體論」的前六大基本體範疇:(1)「實體」(Things)─世界裡的各種「存在」;(2)「屬性」(Properties)─附屬於「實體」的性質或特質;(3)「狀態 」(States)─即此物體的一組相關「屬性」的列表;(4)「事件」(Event)─是某個「狀態」的瞬間變化;( 5) 「程序」 (Process)─是一連串「事件」;(6)「因果」(Causation) ─是連結兩個「事件」或兩個「程序」的關係。而這正是「本體論」最重要的教訓─解釋「事件」的「因果」時,絕不可錯誤的把「事件」連結到「實體」、「屬性」、或「狀態」。例如,某知名的學者說:「人腦能夠產生一個心靈狀態。」這句話是混淆了「本體論」。理由是,「人腦能夠」是一種人腦的「功能」,而任何「功能」是一種「程序」,而依照「本體論」,「人腦」的「功能」不能產生人腦的「狀態」,只能產生人腦「狀態」的變化─即人腦的「程序」或「事件」。(見:《 Matter and Mind》M. Bunge,2010)
所以,人類的「記憶編碼思考」是把世界外部的「資訊」,「編碼」成記憶中的故事「基模」,其目的主要是解釋外在的世界。例如,近來全球暢銷之赫拉利的《人類簡史》和《未來簡史》兩本書,其寫作成功之處就在赫拉利解釋「智人」(Homo sapiens,即通常所謂的人類」)這個物種的演化時,他不訴諸拉馬克的「獲得性遺傳」及「用進廢退」,也不訴諸 達爾文的《物種起源》之「物競天擇」進化論。他訴諸的是各種「故事」,他具體的說,「大約7萬年前,「認知革命(Cognitive Revolution)讓歷史正式啟動」(12頁)、「在認知革命之後,傳說、神話、神以及宗教也應運而生.... “討論虛構的事物”正是智人語言最獨特的功能.... “虛構”這件事的重點不只在於讓人類能夠擁有想像,更重要的是可以“一起”想像,編織出種種共同的虛構故事,不管是《聖經》的《創世記》.....」(33頁),而更令人驚訝的是,全書432頁中,「虛構故事」這一詞彙,貫穿全書,出現了55次,最後一次出現在351頁。很顯然,赫拉利用「虛構故事」這個觀念來「解釋」人類歷史,而成功的令讀者「理解」人類歷史,全球暢銷。《人類簡史》裡大大小小的故事,都可說是「人腦」中,大大小小的故事「基模」,而人類的「記憶」及「知識」就是大大小小的故事「基模」構成的「腦神經元網絡」。 假若赫拉利解釋人類為何要戰爭時,是訴諸「物競天擇」的進化論,就太抽象難懂。所以他說人們要「消滅敵人,稱霸天下」,這些「消滅」故事「基模」,「敵人」故事「基模」、「稱霸」故事「基模」都已存在於人們「腦神經元網絡」中,人們的「思考」可以輕易整合出「消滅敵人,稱霸天下」的上層故事「基模」,而「理解」了這個「解釋」。 然而,以故事「基模」來解釋「事件」,是「兩面刃」,雖然利於「理解」,但也會造成「錯誤的記憶」(false memory)或錯誤的「知識」。 例如,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說:「像是生物科技、納米科技的新發現,就可能創造出全新的產業,帶來龐大的利潤,於是就能拿來打平那些銀行和政府從2008年以來虛擬創造出的幾萬億數字。而如果實驗室的腳步不敵泡沫破滅的速度,可以想見經濟前景就會令人十分擔憂。」(307頁)但赫拉利錯誤的認為美政府2008年以來大量印鈔的債務,可能以企業的利潤來償還。因為美國政府唯一只有在1836年,傑克遜總統以財政盈餘還清了所有國債 (見美國國債200年:一出生就沒打算還,卻能越借越多)。其他時間(包括2008年)美國政府根本不想、也有沒有還美債(見拙文美國債的本質危及美元霸權的真相─美中經濟(34))。因此,赫拉利用「借債」故事、「償還」、及「利潤」等故事「基模」達到美國「經濟前景就會令人十分擔憂」的結論。這是錯誤的「知識」,是一種「認知偏誤」(Cognitive Bias)。而人們經常形成「錯誤的記憶」(false memory)就是人類的「知識」(記憶)構造是由故事「基模」組成的鐵證。如此的「知識」結構不利於精確的記憶「事件」,也易於產生「認知偏見」。(見How to optimiz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the brain)
2)赫拉利在《人類簡史》中說:「在全球70億人口中,有多少人真的瞭解量子力學、細胞生物學或總體經濟學?」(251頁)學習「量子力學」的難處是要理解「數學」.我在大學研究所及半導體廠教授電磁學的「馬克士威方程組」,就採用故事「基模」的方法學習數學,把「微積分」裡的,位置微分(d/dx)叫做「找兒子」、時間微分(d/dt)叫做「找養子」、位置積分(∫dx)叫做「找父親」、時間積分(∫dt)叫做「找養父」、兩次微分(d2/dx2)叫做找「孫子」、及兩次積(∫∫dx2)叫做「找祖父」。於是複雜難懂得「馬克士威方程組」就可以理解成不同的輩份及親疏的關係,大大的降低記憶與學習的難度.在我youtube上的此種故事「基模」數學教學,觀眾學生反應熱烈。(見我的視頻科學方法學物理與人工智慧(15/40)─學習電、磁學的第一天塹curl(即▽ x)的克服)
3)自從2016年電腦(AI)圍棋橫掃人類職業世界冠軍以來,我在媒體上也發現人類職業9段被AI圍棋讓3子還是輸棋,(見圍棋教學|AI讓九段三子,結果九段被爆打,到底輸在哪裡呀?),我認為輸棋的表面原因是去踢「小馬步掛」棋子,但真正的原因,是人類「理解」圍棋的故事「基模」是錯誤的。人類在下圍棋的故事「基模」是「搏殺對方大龍致勝」,所以人類下圍棋的策略就是「追殺致勝原則」。但這完全違反圍棋的本質與棋理,是錯誤的圍棋知識與「認知偏見」。
人類要戰勝AI圍棋或提高停滯已久的棋力,並非研究佈局定石及打譜比賽,而要改變圍棋的故事「基模」,從「追殺致勝原則」基模,改成「現代流5原則」基模:(1)非戰原則、(2)圍地致勝原則、(3)不留弱棋原則、(4)走在外面原則、(5)埋伏餘味原則。(見拙文革命性的、有效的痛擊來襲的「小馬步掛」─圍棋本質(7)、及現代流5原則─圍棋的本質(3))
4)學習數學很困難,學習高爾夫球也很困難,但困難之處不一樣。學數學是一點一點的循序漸進的學,算數、向量、微積分,微分方程式等。而學習高爾夫,你可點擊此「完美揮桿」的連續動作影片,但你觀看上千遍揮桿影片或拜師學球,仍難領會其要訣。
為什麼呢?
因為肌肉有「記憶」,而學習高爾夫揮桿,就是要練習你的手腕、手臂、腿、肩、及腰的肌肉,「記憶」住最有威力的擊球姿勢,也就是要採取「雙鐘擺高爾夫擊球模式」的故事基模,如下圖:
(圖片製作:陳華夫)
「雙鐘擺高爾夫擊球模式」的故事基模是由「時鐘鐘擺」故事基模衍生出來的上層故事基模,它代表的「故事」是:把球桿當作第一隻鐘擺臂,而手臂當作第二隻鐘擺臂,兩隻鐘擺臂連鎖的把桿頭準確的擊出地上的小白球。它最重要的是告訴我們,擊球時要分兩次擊球,第一次是大手臂(第一鐘擺)先到小腹前的定位,然後再用手腕以球桿(第二鍾擺)用力擊球,一般人只有一次擊球,力量不夠,球無法飛遠,距離不夠。
但有了故事「基模」後,還須「刻意練習」才能改善「腦神經元網絡」的記憶,主掌記憶的海馬體才能生長,神經元也能連接更多,記憶及知識才能更高效。「刻意練習」的要訣是3F:(1)Focus─專注「學習目標」,(2)Feedback─回饋達標差距,(3)Fix─不斷改善達標差距。而第一個「F」所說的「學習目標」就是「雙鐘擺高爾夫擊球模式」的故事「基模」。(見拙文「人工智慧」與人類學習之差異─從學習高爾夫看(修訂版)─科技智慧(3))
5)赫拉利赫拉利在《人類簡史》認為學習「總體經濟學」正如學習「量子力學」及「細胞生物學」都很困難。但我認為彼此的困難不一樣,學習「量子力學」及「細胞生物學」的困難是要「記憶」很多日常沒有的艱澀「術語」。而相反的,「總體經濟學」裡卻充滿了日常碰到的「貸款」、「收入」、「儲蓄」、「消費」....等,而它們正是「記憶」中已存在的故事「基模」,因此會干擾「總體經濟學」的學習。
也就是說,當「總體經濟學」的知識輸入腦中,被編碼為故事「基模」時,往往會被已存在的故事「基模」所干擾誤解,而產生「錯誤的記憶」(false memory)或錯誤的知識。例如我在第一節所述,即使博學的赫拉利自己也不能倖免錯誤的判斷知識。
所以要評論「總體經濟學」中的利率、財政赤字、通貨膨脹、貨幣、美元、美國債等的走勢,要非常謹慎的求證,否則很容易被「認知偏見」所誤。
我在本文開頭說的有關「美國債」的文章中,我採用的是「某甲貸款買車」的故事「基模」來解釋,而美國人J.D. ALT用的卻是「貨幣理論」,結果是我的解釋較能令讀者理解,這就佐證了故事「基模」有利於解釋複雜的事件,這是寫文章的作者要吸取的寶貴教訓及寫作技巧。(見拙文美國債的本質危及美元霸權的真相─美中經濟(34))
結論:
大腦把輸入的「資訊」編碼成故事「基模」(Schema),再整合編織故事「基模」,成為「基模腦神經元網絡」。如此的「記憶」及「知識」之構造有利於人類的記憶、理解、解釋、及學習新知。而故事「基模」就是「刻意練習」所說的「學習目標」,可以完善肌肉的記憶及學習。
《Reading in the Brain: The New Science of How We Read》(腦中閱讀:我們如何閱讀的新科學)Stanistas Dehaene(斯坦尼斯.德阿納)2010,中譯版《腦與閱讀:破解人類閱讀之謎》。
How to optimize knowledge construction in the brain
《快思、慢想》(Thinking, Fast and Sl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