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lton Sa on Unsplash

以現在來說,每一個人都有所自己的生活目標,也有所抱怨。在〈每一個人都在抱怨〉的章節中,我也批評,以現在的抱怨程度來看,並沒有多所「成就」。我也曾抱怨,常抱怨人們的生活習慣,以及禮節有多麽差勁時,也想起我的生活其實也沒有比他人更高一點,相反來看,其實我還有很多需要改進的空間,以我現在寫文章的速度,加上我想要完成的目標,我相信時間其實會更加緩慢。

為什麼常常「證明」我是錯的?唉!大概是過去的經歷吧!不過看來,我們並不怎麼樣,事實上,人們一方面相信自己是對的,也一方面相信自己在對的路途上更加正確。我曾想要「改變」世界,現在也是,只是我看著時間不斷推演下去,我相信目前的目標也將改變不少,而目前並沒有出第三本書的打算,原因是我相信出了第三本書,銷量我沒有信心會增加多少,況且我一直處於「虧損」狀態。因此,我的首要前提是努力寫好我想寫的,遊歷各國,把我所看的,所想的以及所寫的記錄在這部落格上。

看到世界經歷論壇的討論會上,依舊沒有具體共識,當 G20 的領導人談論未來的「經濟」方針時並沒有對症下藥,無論有錢富豪繳了多少稅,也無法撼動這整體世界的貧富問題,為什麼?首先,如果你是那兩千多名有錢人之一,你會不會想辦法逃稅?其二,就算你不會逃稅,你所繳出的所得稅,你以為會乖乖進入另一戶人家的口袋嗎?其三,我們的貧富問題是在於握擁的財富並沒有辦法分配給真正需要的貧苦人家。現在真正的問題是努力了一輩子也不見得可以出頭天,原因是競爭太激烈,機會太渺茫,美國夢變成了網紅可能唯一的出發點,但不見得有利,卻有「比較」出現的曙光。然而,當群體拆散成個體,當七十六億人口各個成為一個個體時( 2021 年已經是七十八億),你就越難發現很難有「機會」出頭天。

要出頭天,唯一只剩下「運氣」,而運氣不是只有樂觀陪襯,你努力大半輩子,相信機會是留給準備好的人手上,認清現實吧!現在的現實是你真正想做的,是否有人領先你十步?你真正想要改變的,是否在現在的問題上成為壓垮你最後的一根稻草?你想創業,你想開創新商機,你想結婚生子,首先就要有資金,而資金的來源是貸款,你要有完整的計畫書,客戶群以及未開發的潛在市場,去專研這些之後,再來想想,成功的機率有多大?會不會就此失敗?會不會負債累累?

其二是房貸地價的問題,地價與政府的徵收有關係,而房貸影響人事成本,影響物價成本,影響你對於每一塊錢要用在什麼地方上的問題成本,因此,當每一塊錢斤斤計較時,你該想想創了業,除了天時地利人和的考量之外,是個正確的時機點嗎?

但——就像狄更斯所講的:這是最好的時代,也是最壞的時代。不過,當眼前的危機點以及不如那時代時,我們也能想想,在一個最好也最壞的時代時,唯一的機會出現在哪?也或者去思考貧富差距要縮短,唯一的解決方向在哪?

或許窮人沒有挑選的權利,或許我們這些世代中——中間世代中,想要往上爬升時,所遇到的問題還顯得更多,或許富人只看見他們眼前集中的問題,也或許我們沒有真正了解一天生活費不到一美元的窘境。


Đức Mạnh on Unsplash


在倫敦,除了報導皇室新聞外,其他的,看到最多的就是脫歐以及遊民的新聞。我對皇室沒興趣,畢竟,他們不是一出生就知道遊家在外,居無定所,找不到房子住只能睡在路邊或是公園的情況究竟會是如何。皇室有皇室的禮節,倫敦人有倫敦人的習慣,英國有英國人的「血統」,所謂英國人的素質是如何的本質要去思考。而遊民?除了房價高以外,大概就讓我不禁搖搖頭——對岸的新英格蘭的情況好像沒有多好。

美國的經濟情況很好?那可是川普的女兒所說的,我還是不認為如此,我不是美國公民,當然沒有資格說這類話。不過你把全世界的財富拉高同一層級,相信我,還沒有多好。例如,如果一美元等於便宜,那麼在很多物價相對便宜的商店,這算是低價的同一促銷價,換句話說,把美元換成新台幣也是如此,我們的薪資若是去除以「萬元」為單位計算,那麼最高與最低或許看起來差距很小,然而,在比較相對物價與平等收入來說,你會發現我們的薪水其實在縮小了不少,因為被拉成一個中間值。

薪水跑到哪裡去了?仔細去思考,一美元,或一百元能夠買到的物品變成了比相對還要少的東西數量,因為物價被吸收賺走了。石油波動影響物價,因為什麼都依靠石油進出口,什麼都需要石油提煉,包括塑膠與路程里程等等這些你可能忽視的成本所在,每一個人都需要抽一點,因此你賺得很少,有錢人呢?他們有廣大的人脈與收入來源,能夠吸走相對的資源,也然而,加上演藝圈以及運動明星的收入,整體的薪資結構就該重新思考了。

整體的收入有多不透明,即使透明了也無助改善於貧富之間的問題。演藝圈是很好的例子,我真的相信演藝人員的收入比一般民眾固定上下班打卡來得多。一場電視節目的預算有大部分是來自廣告,廣告的預算依照秒數給不同的收入比例給任何一個製作單位。而製作節目的電視公司為何廣告預算這麼高的唯一理由是在電視播放「真的」比較有效率。

效率是提高觀看人數的唯一判斷依據,有話題性的節目相對來說的廣告價碼就越高,超級盃的廣告應該不用提出了吧?你如果能在三十秒抓住觀眾的目光,並且提高他們打電話購買你商品的次數,你就成功,這還沒有分年齡層,因此人數相對於網路還能還勝更多。

廣告是被動收入,且是強迫收入,不像網路還有廣告阻擋工具可以封鎖,因此更有勝算。雖然網路的使用人口幾乎多於看電視的人口,但是電視的時間比網路來得長,來得高,大螢幕觀看是很爽的效應下,所以電視廣告始終居高不下。

效率來得高,所以預算來得高。不過看看現在的事業群體下,變成了一種很奇特的現象,老百姓們可能收入很久才有高收入占比,演藝人員可能一場「秀」下來就幾乎概括全部——這還沒有包括時間與收入固定與否的問題要討論,還有一件事。新秀的演藝人員與老手的收入當然也是差距很大。而這些當然來自你的「演技」秀。

他們光鮮亮麗,於是更加注重外加形象,他們的內在——除非他們或是友人爆料,那麼很少人知道,狗仔隊都想要知道明星的私下生活,他們的八卦,然而,他們就像我們,只是我們是自己舞台的領導者,他們則是另一個舞台的演繹者。



抱怨有用嗎?當然有,因為一旦抱怨,所以才有糖吃,一經抱怨就有禮物可以拿,至少是安慰獎,至少我有權利,至少有人聽到我講話。



然而,演藝是一回事,真正的生活圈又是另一回事。說到經濟,當然就要想想我們的薪資分配上是否真的同樣均等,達到該有的符合該得到那一回事?如果演藝圈的角度來看,似乎也顯得不公平,如果超級巨星贏得的所得比上新手該入門的所得可是差一大截,代言一項商品或是一場活動收入總是很可觀,雖然是大筆來源,但是你如果是其中一員,是否也覺得有所奇怪且不公的地方?

另外,攤開來看,不管是政府的收入,還是一般職員的收入對比高階官員或是更高層的收入,也顯得截然不公,也然而,不管是已開發國家或是低水平的國家在相對發展經濟的同時,貧富也逐漸拉大。

是否我們要接受這個事實?當個體成為「個體」,也就表示你今天努力了,每一個公平的機會逐步變成了拉平的區域時,你的機會就變小了許多,而當前者已經踏入這一圈時,雖然財富相對來說還是增加許多,可是我們各中有的機會卻無法逐步拉平為一個成長的區域代表,也就是說,當財富變成像樣的一回事時,我們手中握有的往往只有比過去更小的財富比例,而機會變拉大的時候,就代表你的選擇變多,中獎機率就變小。

每一個人都在抱怨,並沒有讓世界變得多好,事實上,抱怨歸抱怨,我們滿腹牢騷的同時都不去想想事情背後真正的特質與本質。財富的平均收入變成了像是該有的不見得就是該得的,努力發展生活品質的同時,我們只注重品質本身的實在性,忘記生活意義的歸有並不是真正生活該有存在下的意義所在性。

我們當然會生活,可是只有三享生活才有基本該有的受教權,因為當我們享有這些享受到的享樂生活,就認為生活品質兼顧了,就表示生活意義也該掌握了絕大部分,因為生活表示快樂上的物質特質,也表示生活權利幾乎由品質所取代,所該特有,因此,生活在財富上是享有全部品質的代表,就表示我們是隨著品質上的生活意義而走。

抱怨有用嗎?當然有,因為一旦抱怨,所以才有糖吃,一經抱怨就有禮物可以拿,至少是安慰獎,至少我有權利,至少有人聽到我講話,至少有這個權利總比沒有好,至少我「應該」享有,享受到這個。